10/05/2017
想當年我都係咁捱
「想當年我都係咁捱」這句說話對時下的青年來說,可能比較難入耳,但只要看看統計處的數據,就會明白,一般八、九十後青年對這句說話反感,其實不無道理。
普遍社會認為在知識型的經濟下,升讀大學可以幫助青年上流,所以應該增加大學學位。但是根據統計處的數據(圖表一),現時大學畢業生(約1990-94年出生)的平均月薪約港幣14,900,比20年前大學畢生的港幣17,000少了約13%。
(圖表一)
當然,經濟週期會影響薪酬,但這20年,香港經歷了97年樓市狂潮及爆破、97年金融風暴、01年科網熱及爆破、03年沙士、08年金融海嘯,以及現時再次的樓市狂熱,已經至少過一個週期,但大學畢業生的人工為甚麼還是不及20年前?
薪酬其實是由人力市場的供求決定,當供應愈來愈比需求多,薪酬便有可能下降,而香港亦出現了這個情況。統計處的數據顯示(圖表二),在1997至2015年期間,20歲至24歲並持有大學學位的勞動人口,每年平均增長為5.7%,但同期對20歲至24歲較高技術水平人員的需求增長只有2.7%。
18年累積下來,供應增長比需求增長多出超過一倍,大學生在勞動市場的供求,在這18年間慢慢失去平衡。這是其中一個可能導致大學生薪酬下降的原因。無疑,數據反映,學歷和薪酬成正比,但如果認為增加大學學位就可以改善青年人的生活,那就沒有考慮過供求問題。
要增加市場上高技術人才的需求,需要有宏觀的視野去發展產業,提供相應的政策配套。例如,原已在香港選址設立數據中心的搜尋巨擘Google,最終捨香港而落戶星加坡,香港政府被批評未有積極提供適切的政策挽留Google。相關職位供應減少,營運數據中心的科技人才就只能從事其他非其專業的產業,競爭力便不如專科人才,受聘機會及薪酬自然及不上。
事實上,經濟結構是影響人力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一個城市的經濟結構集中在金融業,那金融本科的畢業生在經濟增長時必定受惠最大,其他科目的畢業生可能受惠較淺,甚至完全無法受惠。所以,要令青年上流,除了涉及教育政策的制定,也需要同時考慮經濟結構,產業發展,令基礎建設、資金、人才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才可以改善青年生活的同時,改善社會。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