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2017
貨櫃碼頭何去何從?
籌備一段時間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終於成立,成員涵蓋不同專業界別,隨著公眾諮詢活動陸續展開,相信將會引起社會對土地供應的策略有更密切的關注及討論。就土地供應這議題,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在今年4月發表以《重啟大型填海 共建美好家園》為題的倡議報告,當中肯定填海作為土地供應來源的重要性,並提出「新玫瑰園計劃」及多個填海選址,當中包括在長洲南填海約2,000公頃興建人工島作搬遷現時葵涌貨櫃碼頭及其周邊的物流用地,以騰出位處市區的碼頭地段作住宅發展。
以上建議提出後引起社會迴響,也有不少專業人士或組織,就著相關建議提出其他方案。例如,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周明權及建築師事務所商會主席劉榮廣分別提出在現有碼頭上加建平台,參考現時鐵路上蓋物業發展的做法,構建「天空之城」。另外,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亦建議把用地發展作本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CBD3)。最近,物業顧問公司高力國際亦建議搬遷葵涌貨櫃碼頭,騰出土地用以打造香港版的「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用作住宅及商業混合發展。
其實除了葵涌貨櫃碼頭外,本港的貨櫃碼頭設施還包括位於屯門的內河貨運碼頭及散落在市區海旁的各中流作業區及公眾貨物裝卸區。我們可否進一步檢視各貨櫃碼頭設施,一併整合到長洲南的新貨櫃碼頭?這一方面可騰出珍貴的市區用地,另一方面新的貨櫃碼頭更可採用各種自動化科技以減低營運成本,增強本港貨櫃業的競爭力。事實上隨著本港貨櫃碼頭的發展及泊位的增加,中流作業(註1)對香港貨櫃業的作用已大大減少,中流作業佔本港總貨櫃吞吐量的比率,由1992年高峰時的31%,下降至2012年的6%(圖1)。而根據政府的「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研究」,內河貨運碼頭及各公眾貨物裝卸區的設施使用率更只有約一半。
雖然部分中流作業及公眾貨物裝卸區用地較分散及形狀狹長,較難用作大規模住宅發展,但這些臨海用地仍可考慮改劃用作休憩用地及打造成消閒熱點,供市民享用,也可吸引旅客。例如觀塘海濱花園的前身,正是觀塘公眾貨物裝卸區,現時已是不少市民野餐、休憩及運動的好去處,亦是近年不少電視、電影及拍攝婚紗照的熱點之一。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成立,象徵圍繞土地供應的大辯論已開始。大辯論需要的正是打破框框的創新思維及大膽建議。基金會希望能發揮「拋磚引玉」的功能,喚起更多專業人士、智庫及社會大眾就未來土地供應來源提出意見,以客觀的數據及分析作基礎,尋求社會間的共識。
註1:中流作業是指船隻不透過貨櫃碼頭,而直接在貨船上分派貨櫃,並利用躉船將貨櫃運送到附近的中流作業區及公眾貨物起卸區起卸。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