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2011
貧富懸殊乃社會萬惡之源(職工盟 李卓人)
中大亞太研究所上星期發表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三受訪者認為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更有近六成市民批評政府政策傾斜,偏幫有錢人。市民普遍認為政府有責任解決貧富懸殊問題,但特首曾蔭權和他的管治團隊卻刻意迴避。例如在去年的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中,「貧富」、「懸殊」、「差距」等關鍵字統統被「河蟹」掉;官場的邏輯是,如果沒有應對措施,倒不如視而不見,以免招人話柄。
兩名熱門特首參選人也好不了多少。唐英年照舊口齒不清、語焉不詳,花了大半天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而梁振英則認為貧富懸殊不是問題,只要貧者不會愈來愈貧,他不介意富者愈來愈富。
貧窮固然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物質匱乏往往對健康、教育、工作和個人發展有負面影響;但貧窮和貧富懸殊是兩個相關但不同的課題,不應將兩者混淆。貧富懸殊不僅影響基層市民,中上階層以至整個社會亦要承受惡果。
英國智庫組織The Equality Trust綜合二十多個歐美國家的研究指出,貧富懸殊乃社會萬惡之源。貧富差距愈大,每一項社會問題也愈嚴重,包括濫藥、酗酒、肥胖、抑鬱、青少年輟學、未成年懷孕、暴力罪行、社會分隔等。在富裕社會,公平分配財富比累積更多財富,能更有效提高整體市民的福祉。人均收入較高但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比人均收入較低但貧富差距較小的國家,面對更多和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富裕階層也是貧富懸殊的受害者。例如,在社會不均國家的有錢人,即使擁有較高的平均收入,亦有較大機會罹患壓力、抑鬱或其他精神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財富不均加劇了社會競爭和不安全感,增加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影響遍及各個階層和年齡組群,包括小童。為爭入名校,香港不少幼童自兩、三歲起就要接受晨操晚練,所承受的壓力是不言而喻,也不利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政府和主流意見相信,教育可以促進社會流動,有助收窄貧富差距。但事實剛好相反,多項研究發現,財富愈不均,社會流動機會愈低,而教育往往是鞏固不平等階級結構的工具。三歲定八十,要預測一個小童將來的教育程度和收入狀況,他三歲時的家庭背景較他當時的智商是更準確的指標。
香港貧富懸殊日益惡化,因流動機會大減而引致的社會躁動,是政府民望低落、施政舉步維艱的主因之一。政府有必要從速採取措施收窄貧富差距,否則可能埋下社會不穩的伏線。
《職工盟秘書長 李卓人》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