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2010
民主制度的理想與現實
轉眼又踏入2010年年底,對香港從政者來說,一連串的選舉日漸迫近,先是2011年11月的區議會選舉,繼而是同年12月的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至2012年3月和9月,分別有行政長官選舉及立法會選舉。鑒於連串選舉日漸迫近,香港多個民生議題會變得政治化,議員在考慮立場時,必先考慮選民的取態。
以申辦亞運為例,雖然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力撐香港申辦2023年亞運,但素來親政府、跟曾局長關係密切的民建聯卻率先表態反對,明顯是以市民反應為依歸的決定。普遍市民認為與其花費龐大公帑辦亞運,政府應先處理民生問題,包括公屋、老人院、學位和康樂設施不足等;相對下,申辦亞運被視為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由此觀之,各大政黨也隨之表示反對,申辦亞運將會泡湯。
此外,特區政府將軍澳堆填區計劃亦觸礁。在立法會和社區強烈反對下,環境局決定妥協,將擴建令的生效日期押後至2012年1月,希望爭取更多議員支持。根據《郊野公園條例》,政府可憑指令修改郊野公園範圍,將之用作堆填區。政府為顯示尊重民意而作出諮詢,但將軍澳區中產屋苑林立,居民自然群起反對,各大政黨及獨立議員亦會反對。雖然政府已作出妥協,但始終未解決行政和立法雙方在法律意見上的矛盾,看來行政和立法的矛盾又一次受到考驗。
不讓民主淪為民粹
以上事例突顯了民主政治的一個現實──選票對政治人物而言就如氧氣,不可或缺。在民主制度中,政治人物若想在某區當選,自必顧及該區群眾意見,因而難以顧及所謂「共同利益」,即西方民主學者所說的 “the general good of the people”。因此,厭惡性措施如卸泥口、堆填區等,自然難以覓得「棲身所」,尤其是香港這彈丸之地,「NIMBY症候群」更是無可避免。要求議員反映共同利益(general good),可謂稍嫌不設實際。
其實,全球民主社會亦面對同一現象。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兩年以來,繼承了前任政府的問 題;2008年金融海嘯後經濟一蹶不振,甚至可能面對雙底衰退;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令美國國庫債台高築,失業率近10%。在此情況下,奧巴馬當選時的光環已消失。加上他大刀闊斧改革醫療福利制度,並打擊華爾街設施,引起商界和社會不滿,看來11月的國會中期選舉,很多民主黨議員亦勢危。《華爾街日報》最近指,在即將來臨的選舉中,愈反總統的民主黨議員將愈得民心,因此,今年出選的候選人紛紛跟奧巴馬劃清界線。
民主的本意是讓人民當家作主,乍聽起來十分美好,但要有效地實踐民主,則必須建設完善的民主配套和制度,避免讓民主淪為民粹,亦避免像希臘一樣演變為國庫嚴重超支、幾乎經濟崩潰的福利國家。既要讓人民有選擇領導的機會,亦確保政府有效施政,要在兩者間取得平衡,實是一門高深學問。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