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3
街頭小吃文化 能否守住?
《漢書》:「王者民為六,民以食為天」,《宋書》:「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沒天沒生命,也乏意義,天乃比喻賴以生存的根本。
時至今日,食是生活,一眾食,反映一眾生活文化,社會文明。
報載,香港街頭小吃全球第一,同文「味如人生」踢爆只是引述路透社報道外國廉價機票網站的一篇旅遊網誌而已,沒公信力,純屬炒作。與其追求自我感覺良好,不如腳踏實地檢視我們的飲食文化變得優劣否。
論街頭小吃,不得不承認已沒落。
論街頭小吃,得承認已沒落,昔日車仔檔蕩然無存;以前單是戲院門前總有十檔、八檔流動車仔檔,賣燒魷魚、咖喱魚蛋、車仔麵、牛雜串、雞蛋仔、煎釀三寶、臭豆腐、一碌蔗,切段賣,尚有雪條蓮花杯甜筒,電單車檔,夏日更有流動紅豆冰、菠蘿冰、雜果冰檔。
以前單是戲院門前總有十檔、八檔流動車仔檔,賣臭豆腐等小食。
咖喱魚蛋等街頭小吃,是本土飲食文化代表。
趨向全球一體化
今日戲院設商場,入場前小賣部只賣爆谷、汽水、熱狗,外購不能帶入場,如此一來一回,誰較幸福、快活,看官自有答案!
香港飲食文化趨向全球一體化,戲院小吃乃冰山一角,國際飲食品牌進駐諸如M字、K字;加上日本品牌、標榜米芝蓮廚師品牌、咖啡店品牌、餅店品牌等等將之變天。本來進駐香港不打緊,至弊香港人東施效顰,懶於動腦筋創自家飲食文化品牌,改而跟隨人家文化,更是為免執輸,鬥快開舖搵快錢,間接扼殺飲食創意空間,搞飲食要成功必先有文化根基,放棄拓展自家文化引入潮流食店,賺一時之快,斷送了香港原來的「天」,要不得。
就算跟也得有個根基,中國食的文化,源遠流長,各處地方皆有共獨到,香港集其大成,凝聚了中國食的文化,可惜,短短二、三十年,給國際化、地球村衝擊,日後守得住否,就看香港人如何擇善、取優、捨短取長,否則十年後連自家的小店也將消失於無形。
今日在銅鑼灣想搵碗雲吞麵食幾乎搵唔到!日本拉麵卻五步一樓、十步一間,究竟問題在哪?
轉載自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