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2023
如何避免工作被科技取代、不想屈居AI之下?先提升個人數碼素養,再了解AI弊端!AI面對甚麼爭議?
鄧淑明
鄧淑明
鄧淑明博士,榮譽勳章,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
鄧博士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廣受認同,並獲多項榮譽,包括:香港大學2009年理學院傑出校友、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美國商會2004年「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年度傑出女青」及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等。
智慧城市5.0
由2016年人工智能(AI)AlphaGo擊敗世界圍棋冠軍,到近年ChatGPT的表現震撼世界,日新月異的科技為人類帶來的衝擊和警示備受關注。
有預言估計,未來幾年將有8,300萬工作崗位,例如會計、行政等會被AI取代。這些改變再次令人思考AI、大數據等先進科技會否如預言般顛覆世界,人類終有一天屈居AI之下。
事實上,面對科技所帶來的變局,我們只要憑著嶄新的思維,不斷提升個人的數碼素養(Digital Literacy),既要熟知數碼科技的效益,同時了解它會帶來的弊端和倫理爭議,例如網絡安全、個人私隱等問題,便能排除萬難。
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的《2023未來工作報告》指出,到2027年,多達6,900萬新興職位會出現,這些角色需要人類、AI和機械人分工合作。後兩者屆時將主要擔任資訊數據處理、行政工作,以及傳統的體力勞動工種。至於人類較具優勢的任務包括管理、決策、溝通、人際及人機互動。需求增長的職位有數據分析師,以及AI、機器學習和機械人專家等。如何掌握與AI和機械人的協作,以及提升地理空間智慧將成為未來打工仔的重要技能。
例如以AI減輕老師的行政負擔、回答學生的疑問(據研究,虛擬教學助理可解答四成的學生提問),甚至批改恆常習作(研究指運用AI評分,85%和人類一致),讓老師可以花更多時間在學生身上。而師生第一身感受人機協作,有助反思如何與創新科技共存並創造更大價值的可能。
此外,全球多地都爭相發展智慧城市,當中的「智慧」,在於海量的數據。而地理空間數據更可驅動新經濟。英國的硏究指,私營企業如物流、出行等已廣泛運用這些數據,也創造不少就業機會,每年釋放的經濟價值可達110億英鎊(約1,070億港元)。
然而,要極速處理數以百億個由智能裝置和傳感器收集到的數據,背後必須要高效的工具去整理和分析,以協助作出全面的決策,這非地理資訊系統(GIS)莫屬。它可把分析結果透過圖像顯示,方便與不同受眾溝通分享。可以說,GIS是結合地理空間知識、統計、數學算式和模型的工具。
在香港,GIS的應用相當廣泛,從運輸署的智能道路網、舊區更新、選擇興建公共屋邨位置,到聯合運作平台連繫多個部門防治天災等,背後都有GIS的支援;此外,GIS配合AI和大數據,令人更易發掘深層次的問題,例如他可協助消防處分析無人機拍攝的圖像,更快及更準確搜救到行山失蹤者。
由於市場需求逐漸增加,全球具備地理空間專業知識的人才嚴重不足,香港也不能倖免。要解決這個問題,需從教育入手。故此,我期望教育局能將GIS加入STEAM (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中,豐富年輕人的解難能力,以應對未來不同的挑戰之餘,也讓香港持續創新和進步。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