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2012
中國GDP與夜景光暗
經濟學家徐家健教授上周在友報發表了一篇有趣的關於GDP增長與夜景光暗程度的文章。家健是科大經濟系的畢業生,博士學位取之於芝加哥大學,現在美國任教。
有美國學者曾採用人造衛星的拍攝的照片,並把各國夜景的光暗程度經數理化處理,發現這些國家GDP增長的速度與夜景燈光增長的速度有顯著的正面關係。家健受到啟發,也找來1992至2000年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人造衛星照片所顯示的晚上燈光光暗資料,但他卻發現中國似乎是個例外,各省市自治區經濟增長的速度與夜景光暗看不到有顯著關係。
特有發展模式 未見顯著關係
我是相信有關係的。二、三十年前到內地的城市,晚上到處都烏燈黑火,記得有次到水鄉蘇州,晚上到處摸黑亂逛,卻要小心翼翼看清地形,以免行差踏錯,跌入到處都有的河道水中。近幾年到蘇州,則已是大型商場遍布,處處燈火通明,據說蘇州曾一度成為中國最富裕城市。再用深圳作例子,30多年前它只是一個小邊陲小鎮,晚上那裏有多少燈火?
為甚麼家健的數據顯不出燈光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呢?我猜測這是與中國特有的發展模式有關,而他用的只是1992至2000年八年間的數據,時限稍短,不見得能足夠捕捉經濟增長的結果。
經濟效益 或多年後始體現
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動力便是倚靠大量投資,而且不少項目用在基建之上。這些基建一開始時往往無甚效益,我十多年前乘車在重慶附近一條建得美輪美奐的超級公路上經過,感覺是到處都靜悄悄,鮮有其他車輛,這條公路當時的成本效益一定甚差。若政府花錢建一條沒有用的路,其作用等同僱人在地上打個洞再把它填平,對經濟沒有實質貢獻,但在GDP的計算中,其建造費是會包括在當年的經濟增長中的。
倘若中國老是靠搞些無用的投資不斷短性催谷統計數字,那麼人民實質上的確不會有甚麼得益。不過,中國國情的確獨特。30年前,中國只有190多座城市,現在則有超過660座,城鎮人口比例從30年前的總人口的兩成,去年突破51%,這種城市化的發展又竟「意外地」使一些本來無用的公路、鐵路、橋樑變成有重要的經濟效益,雖則這種效益可能要多年後才能體現到,而且將來情況也可能有變,也許家健要用更近期從人造衛星來的數據,再把好幾年前經濟增長的數據都找來,才可發現關係。
談起人造衛星圖,記起我在8月23日本欄寫過篇《偏頗的傳媒》的文章,批評某些人在沒有根據下硬說中國的太空人不可能看見香港璀璨的夜景,因而太空人的說話是假大空。在寫文章時,我曾用高中時熟知的物理方程式推算過天宮一號的高度與速度,得出結果是若天宮一號或神州九號路過香港附近,應起碼有五至十秒時間從350公里的高度下望1108平方公里的香港,除非烏雲蓋頂,不可能看不到。
轉載自晴報http://skypost.hk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