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5/2017
UGL事件的攻訐策略
有說中國人最喜內鬥,不懂團結,十年文革浩劫,經濟幾乎全面崩潰,便是鮮明的例證。
香港人似乎也擁有著同樣的文化基因,當內地人痛定思痛,把精力從想著如何把別人鬥垮鬥臭改為考量著如何建高鐵、修公路,拓展一帶一路時,香港人的鬥爭「藝術」,卻是不斷「長進」,無日無之的政治攻訐已到使人煩厭的地步。
我深信人是經濟動物,鬥爭能帶來回報才會使人樂此不疲。鬥爭不是會帶來內耗嗎?有甚麼回報?
政治的攻訐可能會擊倒對手,從而使到自己得到更多的政治資源。退一步來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打倒對方才可更保護到自己,但若人人都這樣想,後果卻堪虞。
典型的二囚困局
這情況是典型的「二囚困局」博弈。警方把兩個互知對方底細的嫌疑犯抓起來隔離開審問,警方對這兩名嫌疑犯都說︰「你若提供有關你的拍檔的罪證,我們可減你的罪。」
據博弈論的分析,二人的理性回應都是充分與警方合作,不講義氣,以圖自保。最終結果是警方能掌握到更多的罪證,以致二人的控罪更加嚴重,要坐牢更久。
由此可見,理性的自保(或自私)行為,也會為對方帶來更大的損失。
細看近日的政治攻訐,新的焦點似已出現。
梁振英的UGL事件,本是反對派可資利用對付梁的資源,梁去年突然宣布不參加競選特首,此事件的價值已經大跌,但現在臨近97回歸20周年,反對派有必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去為「七一」領導人訪港「贈興」,所以UGL事件又可挖出來。
按理此事已擾攘多時,我實在看不到梁在他既非行政會議成員及尚未宣布競選行政長官時收受5千萬元的補償有何違法。
委員會身份混亂
我不是稅務專家,對他有無欠外國及香港政府稅款不得而知。看樣子,立法會的議員手上也無證據證明甚麼,調查也只是政治姿態而已,這個UGL事件的委員會本來無疾而終的機會頗大,但卻突然爆出了周浩鼎一事。
平情而論,這個委員會既是調查員,又是判官、陪審團,身份頗為混亂,被調查對象向周提供看法,希望委員會擴大調查範圍,把事情查得清清楚楚,不留尾巴,我不認為這有甚麼不對。
但周浩鼎把特首的意見,一字不易的照單全收,卻容易使人懷疑他的獨立性,這對初出道的政客來說,絕對是失招的行為。
但話說回來,立法會內早已涇渭分明,我們可會相信有那一位UGL事件委員會的成員是獨立的嗎?
這裏想到70年代初姜大衞、狄龍有套叫《新獨臂刀》的電影,話說有位武林奸雄,為了維護自己當大俠的名望地位,只要一發現武林中有年輕高手出現,便會在他們尚未成熟時,想法毀了他們,以除威脅;周浩鼎這位初哥犯了錯,對手怎會不乘勢盡量把他消費掉,這是攻訐的必要步驟也!
一拍兩散無贏家
更值得注意的其實不是周浩鼎,而是梁繼昌。梁繼昌正有官司纏身,被梁振英控告誹謗,我不明白為何UGL委員會可以讓有利益衝突的梁繼昌參加。
但我說他更值得被注意,倒不是因為他是委員會的成員,而是特區政府的鬥爭策略已經靜悄悄地在改變了。
梁振英餘下的任期已經不長,在大機構工作過的人都應懂得,離任前的CEO已無包袱,當可乘機處理一些過去不敢處理的事,特首控告反對派議員,正是一個事例,其含義是千萬不要以為沒根沒據的誹謗會沒有成本。
周浩鼎事件被反對派抽水,梁振英也是在抽水,他乘此機會質疑梁繼昌的利益衝突,目的是使人加深印象,若無證據而攻擊行政機關成員,可能會惹上官非,絕不是沒有代價。
在博弈學上這也有個名堂,叫「威脅點」(threat point)。
大家爭鬥討價還價時,既可以互有進步,達至雙贏,也可以一拍兩散,兩敗俱傷。
威脅點便是在一拍兩散後大家處境都不好過,它提醒了我們,惡性的互耗是沒有贏家的。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