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27/10/2023

為何中國只能選擇堅決抗衡美國?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雷鳴天下

    本欄逢周五更新

  美國政府及傳媒的一個老毛病是高估自己,低估了世界各國的人民。此種錯誤認知,造成了美國雖擁有大量大殺傷力武器,卻仍不斷出現敗走麥城的局面,在包括中東在內的多處地方,勢力衰退。

 

  對於中國,美國的判斷力尤其差勁,她一早已忘記韓戰面對中國時的失利,繼而誤以為中國近數十年的發展是美國的恩惠,但到近年又因見到中國的輝煌成就而心生恐懼,胡亂反撲,害己害人。這可不是甚麼好事,美國認知錯誤會破壞其經濟,經濟不好則社會矛盾容易激化。政客有見及此,常會製造外部敵人,以轉移美國人民的視線,這又會使世界不得安寧。

 

  是的,我並不希望美國經濟衰退或崩潰,因為這對世界其他地方都無好處。

 

美認知錯誤 高估自己低估中國

 

  美國政客高估自己、低估中國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其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在2018年10月4日一篇滿紙荒唐的演說。他認為,從2000年至2017年中國經濟有九倍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對中國的投資。他錯在連數據也不去查一查。2000年,美國在華的直接投資43.84億美元,遠低於彈丸之地香港在內地的直接投資,也只等於當年中國總投資額的0.97%。到了2021年,美國在華直接投資額已降至中國總投資額的0.034%,微不足道。中國的經濟早已是一龐然大物,其增長怎會靠美國一點點的投資?

 

  美國對中國為何如此傲慢?這也許要「怪責」中國發展得太快了。1978年中國的實質GDP只是去年的四十四分之一,到了2000年,也只是去年的五點九分之一,與美國相差甚遠,美國可以不理。但在兩年前,已是美國的四分之三,而且來勢洶洶,美國如何不懼?但中國的所謂「威脅」,又絕不只是GDP數據的上升,而是軍事科技等全面提升。

 

近年中國各方面的長足發展,令美國深感憂慮。(Shutterstock)

 

京倘屈服美制裁 日後更難對抗

 

  從美國的角度看,中國還犯了另一「大罪」。在十多年前及更早,中國發揮著其廉價勞動力眾多的比較優勢,生產並輸出了大量價廉物美的商品,有效地遏抑了美國的通脹,賺回的美元儲備,又買了美元債券,借錢給美國人花霍。不過,在最近十年,中國的比較優勢已變,高新科技產品層出不窮,在不少領域超越了美國。再加上中國的生產能利用到規模效應,產量大造成成本低,對歐美高科技或高檔產品構成重大競爭壓力,華為的手機與中國的電動車都是可信手拈來的例子。中國本來很樂意購買美國的芯片,但美國不肯賣,早晚中國的芯片會進步至可與美國爭一日之長短,而且勝望甚大。

 

  美國如何面對中國的進步?其政策模式已是有跡可尋。日本經濟與芯片等不少高科技項目,在80年代一度有超越美國之勢,美國卻用了一連串不太光彩的手段把日本打殘,以致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達30多年!對俄羅斯,美國也是極限制裁。但日俄的對策大有不同,日本是全面屈服,不戰而潰;俄羅斯卻是頂住了,還與中國發展關係,美國也無奈何。

 

  我們可用簡單的博弈論思維去分析美國的對華政策及中國回應之道。假設美國要用出口管制(加上長臂管制)去打擊中國的芯片及其他高科技的發展,中國有兩個策略選項:第一是像日本般屈服,第二是跟美國對抗。

 

  假若中國選了屈服策略,那麼在短線美國對華的各種設限也許會稍有鬆動,但長遠而言,中國的科技卻會受制於美國,後者只要舉起制裁大棒,中國比起今天更難對抗,中國的經濟也會因而大損。

 

縱使面對美國的芯片制裁,華為的新5.5G手機仍令全球驚艷。(AP)

 

勿步日本後塵 中國自力更生

 

  從上可見,中國絕不應步日本的後塵,否則不但經濟不景,中華民族的復興也不會出現。在美國主動挑釁的情況下,中國別無選擇,只能走自力更生、「重新發明車輪」之路。這條路不好走,某種程度上是全球化或開放的回頭路,好處是可獨立自主。

 

  美國其實在此博弈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她本來也有兩個策略可選:第一是力圖阻止其他國家的崛起,第二是與其他國家和平競爭,投資在自己的科技教育之上,對別國不出茅招。假如她的對手是資源不足的小國,或是如日本般沒有腰骨,那麼第一策略的確有效,美國可保霸權。不過,如果對手有足夠實力及意志與美國硬撼,那麼只能是兩敗俱傷。對手若是中國的話,因為她擁有龐大的科技隊伍及廣闊的市場,美國會傷得更甚,芯片制裁造成華為王者歸來便是先兆。

 

華堅持繼續開放 力拓新市場

 

  美國的錯誤源自她的不知己也不知彼,政客要媒體胡亂抹黑中國,卻使到西方媒體再也不能承載準確的中國信息,使到西方世界掌握不了真正的中國現實。中國不與他們玩這一套,反而大力開拓新市場,繼續開放。將來誰勝誰負,一目了然。

 

(本文原載於10月27日《香港經濟日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