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6/2023
保持求知精神,幫助成長提高學習成效
李錦
李錦
兒童及青少年理財教育推廣基金 聯合創辦人
-香港教育大學博士、兒童及家庭教育碩士,香港大學金融碩士, 墨爾本大學經濟學士
-主講超過200場「親子、理財」講座及研討會
-與中、小學校及社區組織合辦「4S課程」,以非牟利推動理財教育
-著有親子理財暢銷系列《理財錦囊》,《從一元開始》及《從父母開始》
-30年金融經驗,前投資銀行董事、證券策略師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hildfinancialeducation
Email:childfinancialeducation@gmail.com
Whatsapp:5233 6418
親子理財
本欄每月更新
有人認為部分香港的學生缺乏求知精神、分析能力,究竟是甚麼原因造成呢?有甚麼方法解決呢?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頻道引述的研究,認知科學家指出每個人出世時都是科學家,充滿求知精神,不怕失敗和主動學習。但為何我們的孩子逐漸失去求知的精神 - 追求知識的動力,創意和分析的能力,少了歡愉?
原因是在沉重功課和頻繁測驗/考試的環境下,特別在很多亞洲的孩子,為了應付考試而讀書、參加補習班,以為考到滿分就是一切,所以變成了一個讀書機器。
有些父母從幼稚園便給子女過多習作,課外活動做,但是往往會適得其反,有可能令孩子對學習產生抗拒,升上中學時會對讀書失去興趣。
潘宗光教授在說到,父母過份關心子女,事事安排好,給最好的條件/物質,替他們決定一切,以為是為他們好,但會令到孩子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及失去主動。背後原因是父母有很高的期望,子女即使不喜歡,但卻不敢說,只有跟從。慢慢孩子就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缺乏主動性,甚至會有不同的情緒問題,輕則憂鬱,重則自殘身體。
外國例子,德國的森林學校,芬蘭的教室,澳洲規定中、小學在家功課的時數,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早期(高中前)培養及保持求知的精神,讓兒童及親少年去探索、發問、思考,主動尋找答案,勇於嘗試。
(istock)
求知精神和追求知識有顯著的關係
研究指出求知的精神和追求知識有顯著的關係,所以保持小朋友求知精神很重要。父母如果要孩子跟從指示去做,說 「這些題目不會考,先溫習測驗的試題。」研究指如果我們把孩子當成機器,繼續以他們的記憶力(死梗硬背考試的內容)作為評分準則,那豈不是將他們當作電腦?
科學家提出電腦的運算能力,永遠比人強得多。那麼我們的小朋友將來豈不是會被機器取代?相反,如果我們幫助孩子發展出一些機器無法做到的技能,鼓勵他們積極投入學習,例如有問題/疑問,要調查、研究,找出事情的意義,找出不同範疇的因果關係等,那樣他們才會有將來。
我們不是完全反對測驗/考試,因為測驗/考試有他們的好處,當我們為自己做測驗,就會知道自己那裡有不足。但當我們只顧溫習書本的內容,就會以為自己吸收了所有知識,但不一定能變成長期記憶。
保持孩子主動學習
何時及怎樣培養和保持孩子求知的精神?
香港「星之子」陳易希中五畢業被科大破格收錄,他發明的天份,是從「主動學習,拆爛嘢,從失敗、嘗試、成功,有求知精神」開始,父母的鼓勵當然也是重要因素。
孩子的求知慾在升上幼兒高班時(約5歲)開始出現,故此讓他們積極投入學習會令大腦釋放多巴胺荷爾蒙,帶來有成就的滿足,孩子就會更投入、願意學習,良性循環。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去發揮,給他們空間發問及尋求答案是積累知識最好的方法。
研究指出當我們積極投入一項活動時,大腦顯示它的奬賞迴路(reward circuit)會被激發尤其是在海馬體(Hippocampus)裏,海馬體又稱做快樂尋求系統,令人投入和願意學習(Gruber et al., 2014)。
總結:明白求知的精神和主動學習對於孩子的學習進程非常重要,父母應考慮不只為了考高分而安排密麻麻的功課給子女。應多給孩子空間培養和保持孩求知的精神,主動追求知識,自己解決問題/困難,幫助孩子成長,才是平衡及對孩子最好的培育。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