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2015
零利率,成本高
中國人民銀行在再次下調利率,和歐洲央行並肩拉開了新一輪QE的序幕。理論上講,下調利率屬於常規貨幣政策而非QE,不過中國央行此時的放水步調,與世界幾大央行的政策節奏出奇地吻合,成為全球新一輪貨幣寬鬆政策的一股中堅力量。
央行調整貨幣政策,為下行周期中的經濟注入動力,在筆者看來十分正常,市場對此似乎也比較受落。同時,由於「豬周期」並沒有導致通貨膨脹的強力反彈,央行對中國物價上漲的擔心也有所紓緩,適當地下調名義利率水準理所應當。不過對於近來一些關於大幅降息的言論,筆者就不以為然。
的確,中國的利率水準儘管已經下降了許多,比起多數發達國家還是高出一截。美國和日本均接近零利率,歐洲更出現了負利率。面對全球增長乏力,中國是否應該像其他大國一樣走向零利率呢?事實上,中國的實際利率已經滑落到負值,中國經濟進入實質負利率時代。
非常規的貨幣政策變成了常態
QE是全球金融危機下的非常貨幣政策,是各國央行在常規性政策彈盡糧絕之下不得已祭出的緊急措施。只是危機之後經濟增長依然了無起色,非常規的貨幣政策變成了常態,而且政策力度在極限之上被屢次加碼。美國聯儲的QE1,對穩定市場信心,曾經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不過之後的幾輪QE、OT對經濟並沒有起到實質性幫助。歐洲與日本的零利率政策對資產升值有助力,不過對實體經濟則幫助不大。由於銀行的金融中介功能消失,利率政策無法通過銀行傳導到實體經濟中,於是金融資產估值飆升,而實體經濟融資難的問題無法得到改善。
必須認識到,改革裹足不前、經濟仍在下行周期中掙扎時,銀行沒有借貸意欲,是商業社會正常的表現,是信貸周期的一部分。縱觀近代歷史,解決之路在於通過摧毀過剩產能讓經濟重新達到均衡、通過就業市場調整讓工資回到可持續水準、通過資產價格下降讓房市股市再見理性。下行周期,是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儘管它為社會民生帶來壓力,卻是清除淤血、尋求再均衡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只是近年來的政治家,只希望有上行周期,拒絕經濟的下行周期,於是危機後的經濟仍然使用非常態的貨幣政策,甚至一再加碼。
扭曲資金價格長遠必孕育金融危機
零利率對投資刺激不大,是有目共睹的。經濟缺乏結構性突破,商界的投資信心自然缺如,於是低成本的資金被企業用來回購股票、發行債券,低成本的資金被滯留在金融領域製造泡沫,實體經濟卻無法受惠。儘管如此,各國央行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放水,將利率愈拉愈低,做著緣木求魚的政策動作。
那麼零利率對經濟有沒有害呢?有,而且很大。利率者,資金價格也。扭曲資金價格,勢必帶來資金供需的扭曲,長遠來看必然孕育金融危機。在資金需求端,由於企業投資意欲低下、銀行惜貸,失衡以數量斷層的形式出現,用凱恩斯的語言就是流動性陷阱--當利率低到極低水準後,進一步降息未必能刺激投資。
零利率在資金供應端的衝擊更大。由於名義利率趨向於零,銀行儲蓄沒有了收益,零風險資產沒有了收益,這是儲蓄殺手。儲蓄與投資,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構成現代資本主義的基石。儲蓄零收益,同時資本市場投機高收益,製造出一個劫貧濟富的經濟環境,長此以往中產階層消失,社會矛盾增加。儲蓄零收益對中國這樣高儲蓄率的國家衝擊猶大,一方面退休人士現金流出現問題,另一方面資金攀爬風險曲線,財富在資產價格調整中(如今年的股災)被摧毀。零利率對中國高儲蓄率高投資率的增長模式所帶來的長遠影響,恐怕要有若干年的時間才能看得清楚。
推進改革才是正道
零利率可能製造出來的另一個震盪,在保險業和退休基金。這些行業的投資收益消失了,但是保費支出卻仍要不斷支付,部分保單甚至有目前看來不切實際的回報承諾。儘管業界試圖轉向其它類固定收益類資產,長此以往保險基金、退休基金入不敷出必然發生,這個對社會所帶來的震撼恐怕比當年投資銀行出事更大,所誘發的金融系統風險更可怕。
過猶不及。中庸之道,是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智慧,同樣適用於貨幣政策。以目前的中國經濟情況,根本不需要超低利率,推進改革才是正道。吸毒的事,別跟著學,一次也不要試!
(本文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