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5/2024
硬著陸、軟著陸,美國會不會是不著陸?
利率走向上,美國聯儲局給出了一個不太令人舒服的方向。FOMC 5月初會議紀錄顯示,決策者表示如果通脹高燒不止,不排除加息的可能。美債應聲全面下跌,美股則先跌後升,最後幾乎收復了全部失地。美元走強,石油疲弱。流動性主導下,資金炒完大宗商品後炒農產品,小麥、棉花和咖啡價格大漲。上周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了1%,走出了安倍「三支箭」以來的最高位。儘管日本央行沒有進一步加息,市場利率已經一路向上了。中國推出了一系列消化房地產庫存的政策。
美國經濟在放緩。後疫情時代「報復性旅行」曾經是經濟過熱的一個現象級事件,特別在去年,不過最近酒店減價、機票減價已經隨處可見了。3月份每間酒店空房的銷售額按月下降2.2%,這是社交限制開放以來首次下跌;至於酒店空置率則已經連續12個月下行了。究其原因,三個字,「太貴了」。動輒500美金一晚的酒店房,令遊客打退堂鼓了。不過,美國人去亞洲、歐洲旅遊就大增,看來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而是性價比的問題。
密歇根大學的消費調查,反映著類似的消費者認知。就業市場放慢步伐,一方面影響消費信心,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消費者對未來價格的預期。消費狂潮是美國增長挑戰地心引力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國通脹壓力揮之不去的主要原因,如今消費預期出現改變,可能也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消費預期放緩,會不會導致聯儲局較快減息?筆者認為不會。美國經濟目前的增長態勢,是從過熱滑落回正常,並不支持聯儲局將利率政策轉向寬鬆,充其量減少了加息的風險。內需看來對抑制性貨幣政策還是有反應的,只是反應速度較慢。這反過來證明鮑威爾所說「給政策一點時間產生效果」是正確的。
事態發展也不改變筆者對利率走勢的預期。聯儲局何時減息,可能不是衰退觸發的,而是事件觸發的。以寫字樓、商場為首的商業物業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承接它們債務的中小銀行也面臨生存空間危機,擁有這些物業的機構投資者中不少出現了現金流錯配。對此,聯儲局心知肚明,只是情況未爆發之前,不便輕易表態。
今年年初,華爾街幾乎一邊倒地預測美國經濟「硬著陸」,此刻多數經濟學家預測「軟著陸」。有沒有一種可能叫做「不著陸」?也許,美國經濟既不需要加息,也不需要減息,隨著消費回歸正常水平,經濟增長回落到1%至2%的水平,通貨膨脹緩慢地移向2%的政策目標,新增就業趨向每月100K至150K,新的上行周期由此孕育出來。此言尚非筆者結論,但值得觀察追蹤。
美國經濟會否走出一個新的上升周期,值得留意。(Shutterstock)
德國20至65歲的工作人口在過去15年,下降了200萬;在未來的10年,預計再下降500萬,而這個國家的工作年齡人口總共才有5000萬左右。儘管經濟和本土投資並不景氣,工人短缺正在成為企業頭痛的問題,納稅人口萎縮正在成為政府頭痛的問題。人口老化不僅在德國,在歐元區多數國家均可以見到。各國和歐盟為扭轉人口結構變化,推出了各項鼓勵政策,但是效果看來並不理想。
傳統的工作人口下降,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了,只是女性參與率的增加,部分掩蓋了問題,但是女性加入勞動大軍的趨勢也進入了尾聲。同時,歐洲人的每周工作時間仍在下降,不僅愈來愈多四天工作制,甚至出現了三天半的呼聲。去年烏克蘭難民的湧入,令歐元區人口有所增加。歐洲統計局預測2026年歐元區出現人口負增長,扣除烏克蘭難民,人口萎縮最快今年就出現。
人口老化令就業人口下降,技術工人短缺愈發嚴重。為此,各級政府提供了稅務優惠和各類培訓,但是在解決技術工人數量和技能錯配上,差距仍然巨大。儘管經濟不好,但是服務員短缺卻是普遍現象。歐洲國家在過去接受了大量的移民、難民,部分紓緩了低端勞力不足的壓力,但是也產生出種種社會矛盾,甚至導致歐洲政壇以反移民為軸心,變得右翼化、極端化。
剩下的解決方案,就是提高生產力,但是歐洲在人工智能(AI)等領域的進展明顯落後於美中兩大經濟體,多數企業在資訊化、自動化上擴展不夠快,經濟的數據化聯網也有欠缺。更大的問題是,機器人、AI可以替代工人工作,但卻不是納稅者,未來如何平衡公共財政,確是一大挑戰。
人口老化,勢必提高社會運營成本,納稅者少了(未來納稅者會更少),需要的社會支出卻多了。到2030年,歐盟區80歲以上的「超高齡人口」人數比2000年時多出四倍,他們所需要的醫療費用比全年齡段的費用多10倍。
經濟學有短周期、中周期和長周期之分,人口要素是長周期發展中最重要的因數之一。二戰後的嬰兒潮,帶來了歐洲的復興和經濟繁榮,但是今年或明年,歐洲人口預計進入萎縮狀態,這可能是一個歷史分水嶺。人口結構性老化,不僅發生在歐洲,也發生在東亞地區。全球經濟的增長動力和消費版圖,正在出現肉眼可見的、難以阻止的大變化。
本周聚焦於美國的4月份核心PCE,預計按年升2.6%,vs上期升2.8%。聯儲局對此數字的關注度是不言而喻的,不過本月數字受到機票價格暴跌的影響。預計家庭收入按月增長0.2%,較上期的0.5%大幅放緩。歐元區和東京CPI值得關注,中國的製造業PMI和聯儲局褐皮書也值得關注。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和預測,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