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8/2018
內險的定義
國壽堅持,半年業績欠佳的主因是高基數效應。上半年官方數字顯示,全國保費收入同比下跌逾3%,其中人身險及壽險跌幅分別達8.5%及12%,比行業整體還要落後。公司有公司的說法,但分析界對於行業全年保費收益回復正增長的預測,已開始審慎起來。
可以說,內地保險行業所面對的似乎並非周期問題,而是結構性。一方面習慣難改,短年期、高收益、投資連相關產品大賣,等於全年銷售超標,一整套沿用了數十年的遊戲規則,打從監管機構收緊產品性質及打壓超短年期產品後,部分企業明顯地面對產品轉型問題,白一點,知道與懂得最後發現,原來完全是兩回事。
近幾年,愈來愈多內地險企擴大保險經紀分銷渠道,基本上假設了有經紀,就會有銷售額。結果,幾年已過,全國經紀數字愈來愈多,但人均貢獻增長卻未能追上,行業質素良莠不齊是鐵一般事實。再者,用經紀等於渠道佔比成本上升,正如內地好些分析指出,這變相限制了對客戶的優惠及回贈,講求着數的客戶自然覺得有欠吸引。
有人會說,外資公司內地銷售強勁,但說到底,她們專注的每每是一批高端及中產客戶。對於逾13億人口的市場而言,大眾對保險的認知,是否跟外界假設的是相同?生老病死是自然定律,而對很多內地人來說,至少在觀念上,買保險是死後對後人的保障,是對沖死亡後的負擔,而非對沖自己的健康問題及醫療費用負擔,試問怎會每月供款為身後事打算?所以,內地保險公司要搞起來,似乎要先重新界定保險的定義,是為快樂生活,而非為死亡後安排。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