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2015
老蘭變學堂 大學教授酒吧開講
中環蘭桂坊,對很多人來說要不是白領辛勤一天後Happy Hour「是非地」;就是年輕男女週末夜蒲的「格鬥場」,忘了那些播著爵士樂的小酒館,其實也可以是朋友共聚暢談芝麻小事、社會大事甚至人生意義的「教室」。
最近就有一群年輕人,將外國盛極一時的「酒堂吧」(Raising the Bar)活動引入香港。概念是邀請本港10位大學教授與蘭桂坊及蘇豪區的10間酒吧作配對,然後各自在「主場」內舉行講座,讓一眾志同道合的師生摸著酒杯底交流切磋。
燈紅酒綠的蘭桂坊將變身成為一個無形校園,待輕音樂取替課堂鐘聲響徹街頭後,十個課室,十班同學,將一同開講!
話說,外國大學的師生經常會就課堂上的講題辯論交流,由上堂「辯」到下課是閒事,最常見的後續,就是彼此相邀坐進附近酒吧繼續傾。久而久之,這種不分時間不論地點的求知習慣,漸漸成了一種校園文化。
一群來自哥倫比亞及紐約大學的學生,於去年創辦了國際非牟利組織「酒堂吧」(Raising the Bar),定期邀學者到酒吧講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亦曾參與其中。參加者不論年齡身份,只要購買廉價門券便可入場聽課。今年活動將進駐三藩市、倫敦、巴塞隆拿及香港四地,香港是亞洲首個舉辦城市。
將「酒堂吧」帶入香港的關鍵人物,是九十後Eppie。Eppie出生至今,曾於5個國家居住過,所以她自喻是個Third Culture Kid,感覺哪裏都是家,又哪裏都不是家。居於加拿大的年頭,Eppie她入讀了當地的聯合書院(UWC),與所有不同國籍的同學混在一起上課一起生活,令她對各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最喜歡與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聊天。
氣氛輕鬆更易學習
芸芸種族裏,Eppie對中東文化情有獨鍾,大學時期曾以交換生身份前往以色列讀書,及後在特拉維夫的Startup公司當實習生。在以色列,她首次接觸到酒堂吧的活動。「酒吧內的人都講希伯來語,其實我唔識聽唔識講,但就覺得整個學習氣氛好Energetic。他們不怕爭執,會好Open咁討論,這風氣在香港較少見,可能中國人始終不喜歡摩擦,但我覺得從爭執中反思和學習,是件很值得鼓勵的事。」
去年回流香港,Eppie一直對「酒堂吧」念念不忘,冀將活動引入香港,遂相約死黨洽談大計。意外地,計劃得到朋友一致支援,眾人的出發點既是為夜遊分子提供另類活動選擇,又是提倡「處處是課室」的終身學習態度,更希望為「老蘭」平反。
另一策劃人Kit說:「大家都覺得落老蘭的都爛蒲爛飲,但其實真正的酒吧文化不僅如此。傾閒偈得,傾社會大事、知識性的亦無不可。」
酒堂吧計劃火速在朋友圈內傳開,最後竟召來了30人參與協作,單是核心成員也最少10個。人多好辦事,自去年底,眾人就兵分幾路開始籌備工作,包括揀選合適酒吧、聯絡大學教授及擬定題目,以及設計、宣傳及售票等事宜。
老闆教授紛紛支持
籌備近5個月,酒堂吧活動終於本月敲定。Eppie說,本月31日(星期二)晚,本地大學10位學者,包括港大犯罪學研究中心總監Karen Laidler及浸大宗哲系高級講師陳士齊等,將進駐10間不同酒吧「授課」。教授會先針對講題發表為時約30分鐘的演講,隨後便會坐到參加者當中繼續討論環節。而演講的題目,由飲食文化、建築、法律、社會政治以至文學也有涉獵。參加者只需預先網上登記並繳付50元留位費便可參與,而餐飲需自行付款。
問及在籌備過程中有否遇過困難事,Eppie與幾位美女搞手展現燦爛笑容,異口同聲說:「窩心事比困難多!」原來大夥夥兒最初看似一股作氣,但其實各有憂慮,擔心沒有教授應邀,沒有酒吧借場,以及活動反應冷清。
幸好,一步一腳印中,盡是鼓勵。「不少酒吧老闆都很友善,借出場地之餘還提供很多協助,甚至主動請纓為我們借用文儀器材……又遇過教授雖然今次無暇主講,但對活動非常看好,千叮萬嚀叫我們下次一定要找他。」而最實在的鼓舞,當然離不開購票情況。自從兩星期前開始售票至今,已有兩場宣告爆滿,而其他場次平均也有30位參加者,意味當晚一到7時半,一句「Good evening, Sir」,「學校」內便有數百位同學一起上堂。
每日一蹺:
創蹺人:酒堂吧Raising the Bar Hong Kong
創蹺日期:2014年
致勝關鍵:
●引入另類夜間活動,為夜遊人提供多一個選擇,將娛樂與知識結合,令夜蒲也有得著
●講題多元化,令志同道合的人可藉此結識交流
●為酒吧帶來額外人流及收入,深受老闆歡迎
●低成本製作,只收取廉價門票費用抵銷設計及物流等開支
成效:
●得到眾多酒吧及學者支持參與
●每場平均售出30至40張門票
●暫時2場爆滿
Source: 轉載自《iMONEY 智富雜誌》。
【你點睇?】特朗普稱2月起或對從華徵收10%關稅,你認為中方應否作出強硬反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