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1/2010
誰是中國人
談起中國人,便想起年輕時讀聞一多的詩《祈禱》:
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啟示我,如何把記憶抱緊;
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輕輕的告訴我,不要喧嘩!
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誰的心裡有堯舜的心,
誰的血是荊軻聶政的血, 誰是神農黃帝的遺孽。
……………………
這首詩洋溢一股激情,讓人油然而生起愛國的情懷。詩中的中國人,要抱緊記憶,有堯舜之心、荊軻之血,換言之,不懂中國文化、不讀中國歷史,恐怕也不配稱自己是中國人。
如今所說的所謂“中國人”,定義可寬可緊。狹義的中國人,可能只是一個國籍屬性的稱呼;廣義的中國人,泛稱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或龍的傳人,都可以是中國人。
中國人的定義,可以是地理的、人種的、宗族的或國籍的、法律的。很多取得外國國籍的海外移民,有黃皮膚、黑頭發的,例如居住美國的,便自稱美籍華裔。但這當然不可只憑膚色和頭發來斷定,否則日本人、韓國人都是中國人了,應該還要視乎其人有沒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以及中國人獨特的思想和個性。
大抵內地的居民沒有誰是中國人的爭議,沒有懷疑自己不是中國人。倒是台灣和香港的居民,才有這樣的疑問。在台灣搞“台獨”的,有不少喜歡自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以此劃清界線。如今香港搞五區公投的,也有被冠上“港獨”帽子的,但此“港獨”不同彼“台獨”,因為這些人士從沒有自稱不是中國人,他們的理想,似乎是想在香港推行民主,繼而影響中國,讓民主在內地開花結果。
不過香港也真有一部份人認同自己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2008年的一項傳媒的身份認同調查,選擇“中國人”的不到四成;選擇“香港人”的不到兩成,相信多是“七十後”和“八十後”的一代。選擇做“中國的香港人”和“香港的中國人”這兩個類別的最多。
但如果響應聞一多看“中國人”,香港居民能抱緊中華民族的記憶的恐怕只會愈來愈少,因為中學的中國歷史課程自從變成自選而不是必修科目後,據知已有兩成的中學取消中國歷史課程,而同學報考中國歷史科的人數也日見下降。長此下去,新一代對中國歷史日感陌生,不能借古鑒今,對中國的認同感只會帶來負面影響。
其實自稱中國人也不見得有可以值得驕傲之處。誠然,中國人含蓄、沉穩、忍耐、勤勞以及有刻苦耐勞等優點;但另一方面,早在八十多年前,魯迅在《吶喊・自序》寫道;“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已對中國人提出批判。當然,更不能漏提台灣已故作家柏楊以“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強烈指摘中國人醜陋,認為中國人“髒、亂、吵”、“窩裡鬥”、“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等。但不管是魯迅還是柏楊,仍保留一種中國人的優良傳統,叫“脊樑”,文雅的稱呼是“風骨”。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