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2020
李登輝一生的掙扎糾結
台灣前領導人李登輝於7月30日在台北去世,終年98歲。李氏曾是台灣最有權勢的政治人物。1988年,他接替離世的蔣經國就任最高領導人一職,直到2000年卸任。在位十多年間,他推動台灣的政治民主化過程,下令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煽動暴亂),修改憲法以推動民主改革,被外媒稱為「民主先生」(Mr. Democracy)。1996年他在台灣首次民主選舉中獲勝,到達權力頂峰。在他執政下,2000年台灣完成首次政權政黨輪替。
李氏於194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1952年赴美攻讀碩士後返台,在當時的台灣省政府任職。1965年,他再次赴美,於康奈爾大學攻讀農業經濟博士,學成後返台工作,開始步入政壇。1972年,時任台灣行政院長的蔣經國看重李登輝的農業專長,將他招至旗下,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之後李登輝在政壇扶搖直上,並在1984年獲最高領導人蔣經國提拔,擔任副手。1988年蔣經國在任內逝世,李登輝繼任。
以上所述,是李登輝政治生涯的享譽的一面。至於「譭」的一面,先見於他掌握政治實權後所暴露的政治立場,刻意去搞台獨。1994年,當他在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大獲全勝後,接受日本記者司馬遼太郎專訪,提及「身為台灣人卻無法為台灣做些甚麼,可謂『台灣人的悲哀』」,掀起風波。此番論調,可說是表達了他的台獨意識。到了1999年在他的任期尾聲,他接受《德國之聲》專訪,突然提出「兩個中國論」,掀起兩岸的政治風暴。而此說當然是激怒了北京當局。
李登輝的台獨傾向,也許與他的日本情結有關。1923年他生於日本殖民時期的台北州(現今新北市)淡水郡三芝莊,為台灣客家人後代。自小在台灣接受日式教育,1943中學畢業前往日本就讀京都大學農業經濟系,日文名字是岩里政男。1945年二戰期間,李登輝的兄長李登欽(日本名岩里武則),被日本軍隊徵招,戰死南洋。因為戰亂,李登輝在日本求學中斷,才被迫返回台灣。
李登輝一直以其「日本經歷」自豪,聲稱他在22歲前是有日本籍的人,除了日本統治時代的日本名「岩里政男」外,學生時代愛讀日文版的馬克思著作,並且喜好不少日本哲學家,崇拜西田多幾郎與新渡戶稻造等東洋思想,人生觀受他們的影響較深。自從他2000年卸任後,便勤於用日文寫書及發表時評,其親日立場更加明顯。他在卸任後20年內曾赴日9次,最後一次是在2018年去沖繩。他每次訪日都受到日本傳媒關注,與日本政治圈保持互動,是台日間罕見。
他曾公開數次表示「釣魚台」屬於日本所有,而在慰安婦議題上,他曾於2015年撰文表示「慰安婦的賠償問題已經解決」。而在最敏感的南京大屠殺問題上,他也曾質疑南京大屠殺的死亡數字有爭議。2007年又曾前往靖國神社祭拜二戰陣亡的兄長,當時中國新華社撰文稱李登輝「暴露了台獨分子的醜惡嘴臉」。
總結李登輝的一生,是譭多於譽。而台灣無黨籍立法委員林昶佐對他的悼念,最為可圈可點,指出李登輝出生時是日本人,卻又不是真的日本人;戰後變成中國人,卻又不是真的中國人,是台灣人的悲哀,在認同間掙扎糾結。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