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2018
雙老獨老好好終老
跟妻子生活了40年,獨子早年因病自殺,2015年妻子中風致半身癱瘓,同時患上高血壓、類風濕關節炎,後期更失去視力、味覺,無自理能力,但無法適應院舍生活,決定返家療養。
丈夫獨力照顧起居,煮飯沖涼按摩 …… 去年,勒殺妻子。
妻子死時76歲,丈夫80歲。丈夫狠下殺手,只因擔心一旦自己先行離世,妻子沒人照顧。
丈夫殺妻之後,本計劃自殺,「最終選擇留住條命,向社會揭露如他一般的雙老家庭因缺乏支援而被迫面對的困境。」(抄錄自蘋果日報7/12/2018)
事件令我想起日本電影《楢山節考》。
故事發生在古老日本一個偏遠荒涼的貧困村落,因為生活艱難,糧食緊張的情況下,老人家到了70歲,即使壯健硬朗,都得由子女揹上楢山,美其名說是回到山神懷抱,實則是任憑那老者自生自滅,此即所謂「棄老傳說」。
(網絡圖片)
年老,就是一條死路!
電影1983年在香港上映,我才讀高中,走出電影院那刻,我覺得這樣的事件,只存在於古舊國度,現代社會,勃勃生機,經濟起飛,生活只會更有保障,科學醫療進步,長壽,是幸福的。
匆匆30多年過去,香港成為全球男女最長壽的地區,女性平均壽命87.66歲,男性為81.7歲,他們的安老日子,還好嗎?
長者照顧長者,身心俱疲、力有不逮的事件,近年時有所聞,雙老苦、獨老更苦,這裡說的「苦」,已非完全關係經濟問題。慘劇中的夫婦,經濟條件尚可,生活上沒太大壓力,「苦」,在於身體機能衰退,久病纏身,磨己累人;「苦」,在於心靈上孤苦無助、社交無援。
社會資源不足是永恆的論點,政府是否可以多做一點? 慈善機構、地區組織、義工團隊、家人、朋友、鄰舍是否可以再走前一步?
同樣的問題,問一億次,答案都是肯定的,香港始終是一個富裕的社會,面對以金錢可以解決的問題,從不手軟。2017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87,000,000,推行為期三年的「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以葵涌、觀塘、深水埗及將軍澳四個試點推行以社區為本的支援網絡,結合跨界別力量,推廣長者心理健康,以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改變長者的思考模式,調整負面情緒,以預防老年抑鬱。
成效如何?項目尚未完結,難下斷語。內心嘀咕的是,長者面對暮年之境,無病無痛也未必可以抱持樂觀生活態度,慘劇中的妻子長期病患臥床,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何來正能量、好心情?其夫亦因壓力超荷,早已患上嚴重抑鬱。困局重重,還有出路嗎?
在我看來,安樂死就是出路!在飽受病魔折磨,不能自理但神智仍清醒的情況下,為何我沒權利選擇有尊嚴地結束自己的生命?全球目前有21個國家允許安樂死,荷蘭和比利時更是世界上最早通過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或許,我該認真了解一下,好好終老。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