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2017
【生無可戀?】社會病了,誰來救救我們?
自九月開課至今兩三個月,又有多名大、中學生自殺,教育局成為眾矢之的,認為後知後覺,無能應對。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被批評為涼薄,這也許有助批評他的人消消氣,但對紓緩香港學生的「自殺潮」,作用恐怕不大。
自殺是非常複雜的社會問題,更加是一個精神心理的問題,更可怕的是,自殺可以瀰漫成風氣,有高度的傳染性和蔓延性。猶記得零三年「沙士」肆虐香港前後幾年,社會氣氛低迷,又因樓價暴跌帶來大量「負資產」,每年起碼有千宗以上自殺,其中最常見的是燒炭自殺。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當社會怨氣日深,充滿苦毒,瀰漫著一股「負能量」情緒,自殺數字就會飆升。有人把自殺現象歸咎於某些因素,例如學業壓力、失戀、婚變、與父母欠缺溝通⋯⋯其實都有欠公允。自殺的發生除了病理性的原因(例如抑鬱病以至精神病),一般是當事人落在一個「生無可戀」的無意義(Meaninglessness)狀態,所謂當下的一些際遇(例如被父母責駡、和戀人分手)頂多是一個觸發點,而不是自殺的充分原因。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生活艱難,許多人連飯都沒得吃,一家八口一張床,朝不保夕,但當時甚少人走去自殺,也絕少擁著妻兒一起尋死,事關他們有著強烈的生存意志,即使住在山邊木屋、要排隊擔水、要撿柴生火、要輪候奶粉,但因著要掙扎求存,難關就一個一個的熬過,這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獅子山下」精神。
但到了今天,物質豐富了,十二年免費教育、住公屋有租金優惠、又有綜援又寬減差餉,早已看不見路有凍死骨,但整個社會卻瀰漫著負面情緒,前途令人無望,讀書考試不知為了甚麼,結婚生子也不知為了甚麼,一個社會到了這個田地,已是整個社會生了病,而且已病入膏肓,非做過大手術不行。
最近一名小一男童據云在學校被欺凌,耳朵被塞入擦膠,而涉事者據說是同班的學生。若此屬實,乳臭未乾的小子今日已懂向同學施虐,其心理必早已變異,此現象試問情何以堪。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