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6/2018
大灣區融合需要怎樣的「橋樑」?
自去年中央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來,有關大灣區發展潛力的討論,較多側重分析灣區的人口、面積、GDP總量、港口輸送量和機場通航量等多個統計指標,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下稱大灣區)的發展將媲美東京灣、紐約灣和三藩市灣三大世界級灣區。
今年大灣區內的交通網絡發展也迎來大進展。廣深港高鐵將貫穿大灣區,並連通內地高鐵網絡,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也將通車。此外,深中通道橋樑工程以及明珠灣大橋已在今年上半年動工,虎門二橋亦預計明年開通。多項基礎設施逐步落成,大灣區的交通將更便利,區內的通關貿易往來也將加強。這是否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即將榮登「世界級灣區」的寶座?
灣區融合「官熱民冷」?
隨著大灣區建設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港府官員大力呼籲大家把握不可錯失的大灣區發展新機遇,但市民反應似乎並不熱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連續兩年針對「大灣區規劃」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三成受訪者不認識或不知道該規劃,較往年減少約一成,但其他情況並無顯著的變化。連續兩年數據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在「過去十二個月沒有去過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約兩成受訪者去過一至兩次(註1)。
從實際出發
長遠的發展戰略藍圖,宏大的政策目標規劃,如何切實影響市民的生活?如何鼓勵市民參與,實現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和明匯智庫有關「香港青年大灣區發展指數」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在廣東省有就學、就業或創業經歷的香港青年(15-34歲),對大灣區的認知和態度取向更趨正面。與不瞭解灣區計劃的受訪者相比,聽過大灣區發展計劃的受訪者跟廣東省內地城市的青年合作態度也較為積極(註2)。
推動地區的深度合作和融合並不是簡單的口號,也不是冷冰冰的統計數字和各種經濟發展指標。灣區的融合亦不應止步於基礎設施等硬體建設。認識、瞭解、溝通和交流不容忽視。融合並非單方面鼓勵香港青年北上,交流本身就是有來有往的。大灣區的規劃,能否以及如何為我們和下一代的更好發展,提供多一個可能性?這些規劃和政策,對市民帶來甚麼生活方式的轉變?市民又可以如何參與其中?
逐步建成的四通八達的橋網為大灣區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大灣區的融合仍需搭建區內認識、溝通和交流的橋樑。
註:1.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8年6月11日,《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調:知道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市民較去年增多過半數認為香港人在大灣區內城市的優勢並不高》。
2.香港廣東青年總會、明匯智庫,2017年9月7日,《香港青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指數 2017》。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