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2023
1成半青年患精神病 逾7成無求助 抑鬱比例最多 「不食早餐」也屬徵兆
【晴報專訊】青少年處於腦部發展最後階段,一旦患精神病後果深遠。港大研究發現,年屆15至24歲年輕人有16.6%最少患一種精神疾病,其中患抑鬱的比例達13.7%,發作比率在2020年下半年更一度高達16.4%。惟近四分三人無尋求任何協助。團隊歸納出4大風險領域,提醒即使是不食早餐或手機成癮等看似無傷大雅的壞習慣,都有機會與內在壓力因素扣連,建議年輕人由生活習慣入手,改善精神健康。
港大團隊獲前食衞局委託於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期間,以流行病學方式隨機抽樣訪問3340名15至24歲青年,當中16.6%受訪者患上最少一種精神疾病,包括抑鬱、廣泛性焦慮症、驚恐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以抑鬱最顯著普遍,比例達13.7%,發作比率在2020年7月至11月期間,更一度高達16.4%。然而,有多達74.1%有精神病的受訪青年,未接受任何形式協助。
(資料圖片)
負責研究的港大精神醫學講座教授陳友凱解釋,以往曾有病人反映,公營服務輪候時間長達2年,「病人等到無心機」,部分則因經濟困難或不自覺有病,亦有不願接受自己有精神病。
AI或令青年懷疑自我價值
團隊分析多個導致抑鬱發作及其他精神疾病的風險因素,歸納出4大領域,其中有家族精神病史、童年逆境及家庭關係等與精神病有較密切關連,早餐習慣、手機成癮及網絡欺凌等關連性較輕,但陳友凱認為,不能忽視,其中「不食早餐」看似微不足道,惟可能反映少睡眠或睡眠質素差,建議年輕人應盡量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間接改善精神健康,家長、教師以至社會亦可從旁協助,如多作正向鼓勵,協助提升他們的韌力,亦可安排認知行為治療或靜觀練習,避免他們反覆思考帶來壓力的因素,即鑽牛角尖。
港大精神醫學系專職研究員王名彥博士(右)稱,調查雖無特別跟進疫情或移民潮等影響,但相信社會事件亦與個人壓力情況扣連。圖中為陳友凱、左為黃仁龍。
陳又提到,Chat GPT等人工智能已可處理搜集及整理資料等較高階的工作,年輕人難免懷疑自我存在價值。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稱,經濟發展與時俱進無可避免,認為要用新思維接觸更多年輕人,認為單靠「開心香港」等限時活動,難提升精神健康,應思考如何落實各項工作及增撥資源,冀政府支持學界作更多跟進研究,識別更多風險因素,提早準備應對一旦未來疫情再爆發及其他大型壓力事件。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