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2020
從疫潮反思基層醫療在精神健康範疇的角色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各地確診個案節節上升。抗疫潮當中包含的不確定性、與SARS 經歷的聯想、防疫裝備供應緊張等因素,容易引發市民焦慮、恐慌及其他精神困擾徵狀。
國際及本地學者和精神科專家紛紛警告,疫情衍生的精神問題或比疫情本身傷害更大,對於醫護人員、確診者與其家屬尤甚。在處理疫情衍生的精神健康問題方面,基層醫療的角色舉足輕重。
抗疫須兼顧精神健康 循基層醫療有效介入
國際醫學權威期刊《刺針》(The Lancet)於本月第一星期連續刊登三篇文章,均提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與精神健康的關係,及制訂精神健康應對措施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根據以往全球重大疫情的經驗,疫情衍生的精神問題相當普遍。文章引述的研究可見,高達55%的SARS確診者在康復後患上創傷後壓力症、39%患上抑鬱症;於SARS期間在高風險地點(如SARS病房、急診室、胸肺科)工作的醫護人員,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徵狀的機會是其他醫護人員的兩倍。然而,目前國際針對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的精神健康情況關注不足,不但未有相關精神健康測查及服務需求的公開統計數據,大多數前線醫務人員亦未有精神健康工作的培訓。
當然,在面對重大疫情,首要措施是疾病防控。但世界衛生組織亦早有提醒,社會及政策制定者在此時容易忽視精神健康對策,全面應對措施不單包含疾病防控,還需充分意識到社會的精神健康需要。世衛建議,在抗疫的不同階段,由前期準備、面對爆發到疫情過後的恢復期間,政府與社區代表需要共建精神健康應對指引,而有效的介入需要融入並建基於基層醫療,運用社區支援以減低標籤或歧視的情況。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於過去一個月向各省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領導小組、指揮部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指導原則明確要求將精神健康工作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動員社區基層醫療人員至精神科專家,從社區至醫院組建隊伍,為確診患者、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第一級人群)、居家隔離者、家屬、普通市民(第二、三、四類人群),分別提供相應精神健康服務。面對重大疫情,將精神健康對策融入並構建於基層醫療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在香港,雖然一眾非政府機構、社區有心人士各自推出不同的精神健康防疫小貼士,然而未見港府公佈統一指引。醫管局前港島東聯網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部門主管、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朱偉星指,香港精神健康服務於基層醫療層面一向缺乏統籌,過去基層醫療發展未有重視精神健康服務。儘管如此,面對有市民因肺炎疫情感到精神困擾,朱醫生認為,他作為基層醫療一份子、個人和家庭在社區的第一道健康防線,社區家庭醫生可為市民提供正確防疫資訊,識別精神困擾早期徵狀,並於社區內處理較輕微的個案,以減低公營醫院在疫情時期的負擔。
醫管局前港島東聯網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部門主管、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朱偉星
精神服務有待進一步融入基層醫療
港府近年響應世衛對健康的定義,指「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同時透過基層醫療,對健康服務採納「重預防、治未病、早治療」的原則。然而,發展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討論文件,未有將精神健康服務納入其中,檢討精神健康服務的報告亦甚少探討基層醫療的角色。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來襲再次提醒我們,「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不只是口號,更是抗疫整體部署及長遠地發展全面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重要基礎。
【你點睇?】當局料聖誕新年期間逾1300萬人次出入境,較去年同期大增。你對本港聖誕新年市道是否有信心?會否出境旅遊?►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