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2017
定長策 解樓困
看3名特首候選人的政綱,對房屋問題的政策,可謂了無新意,相信難紓港人「捱貴租、供貴樓」之苦。筆者將會一連幾天探討這問題。
本欄一直主張政府要興建一些「只租不賣」的優質公營房屋,以解決市民長遠的居住問題。不過,港人「要置業、擁有物業」的觀念根深柢固,要市民短期內學新加坡或德國社會「只租不買」,可能就像已有飯吃的人勸多天沒飯到肚的人再多捱一、兩餐肚餓般不切實際—現在稍有經濟能力的港人都認為非做業主不可。
事實上,今時大部分市民都希望一個「安居」之所,尤其認為要置業,才可安居,才可樂業,另一方面還要盡量減少房屋供款的支出,讓他們在生活其他方面的質素有所提升,同時,供款人也不至被層樓「綁死」,一世做「樓奴」,而得以有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尤其是向上流動的可能。此外,既有自置居所,到他們退休時,最少也可有棲身之所。
今時樓價高企,即使二手居屋呎價也將破萬元。以將軍澳寶盈花園為例,一個484呎未補地價單位就以478萬元成交,呎價9,876元。478萬元單位,7成按揭,貸款334.6萬元。先不說首期那百多萬,業主如何艱辛儲來,假設還款期為20年,利率2.8%,每月還款額也要18,224元,若以居屋白表申請者的入息︰2-9人家庭5.2萬元;1人家庭2.6萬元為標準,這分別佔去業戶收入35%及70%。但若政府能推出單以建築成本定價的優質公營房屋,假設成本呎價是5,000元,500呎單位售250萬元,按揭成數、供款期、利率同上,供款僅9,531元,分別僅佔以上兩類家庭收入的18.3%及36.7%。
這可對照出,今時質素相若的房屋,在市場與新建議優質公營房屋的價格差距,必須留意的是,今時樓價或供款開支,對準業主和業主所造成巨大的生活壓力,包括社會(向上)流動及因居住而導致的種種困擾。
政府曾以八萬五政策遏抑樓市,間接造成經濟災難,在今天約有三分之二業主已完成按揭供款的情況下,樓價要在現水平凍結下來,而讓市民的購買力逐步在未來10年以至20年趕上來,才較明智。面對人口老化的社會,供樓開支若最多只佔家庭收入的20%,才可減輕市民供樓的負擔,日後才可有餘錢,讓他們有機會自給自足,過一些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今天有能力的市民普遍抱「非做業主不可」的心態,故在私樓市場外,政府有需要推出政策,製造另一個與市民工資掛勾的市場,這想法不妨考慮。(「起到樓做特首」系列四之一)。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