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2017
建新資助屋 解市民之困
有政黨調查發現,被不少人視為「上車盤」的二手居屋,上月在200萬元以下成交的樓盤幾近絕跡,這進一步印證了樓價已普遍脫離了一般家庭的負擔能力。面對樓市不理性的現實,政府必須盡快果斷行動,短期內還市民一個「可以置業」的希望。
本欄已提議建劃一500呎的單位,並以建築成本價售予合資格的家庭。有人質疑這類單位有違港人追求多元化的生活模式,而且鼓勵入住資助或公營房屋,亦有礙自由市場可以激勵「改善生活質素」等拼搏精神的社會氣氛。
一如上世紀50、60年代起,基層市民對住屋需求般殷切,香港現時極需增建一些資助房屋予有需要的中產家庭,就像政府要建公屋予基層安居一樣。不過,從今天起,對象轉為是有能力置業的市民。
日後新建成的資助房屋同樣只需標榜實用,但除一般屋苑設施外,還需有像Café等創意交流的空間;同時,為配合年輕創業者需要,甚至會有由社企推動的創業導師計劃(mentorship programme)等,希望可塑造安居、創業二合為一的未來社區。
「地從何來」是關鍵,在政府現時多管齊下的造地、覓地方案外,公路沿綫的土地資源也可更善用,另政府還可積極研究與擁有大量農地儲備的地產發展商合作。今時農地要補地價,才可另行發展,政府會否考慮少收地價,而要求相關發展商在新發展的地產項目中,調撥一些單位,並以建築成本價,發售予合資格家庭?又或發展商乾脆以農地,換回較便宜的農地發展權?現時各大地產發展商儲有不少農地,要積極考慮釋出這些已歸私有的土地資源,才有望進一步解決土地短缺問題,否則,政府賣地收入縱可觀,若樓價每呎升上2萬,甚至3萬元的「癲」價,導致「貧無立錐之地」,即使庫房水浸,政府卻要津貼或資助公營房屋及付出其他社會成本,得不償失。
同樣,考慮改善現行的丁屋政策,若政府可放寬現時新界丁屋的高度限制,例如由今時可建最高3層,放寬至6層,從而令可建成住宅的面積倍增,這又可成為另一個土地來源。
樓市愈不理性,人心愈不安,而造地、覓地需時,現屆政府推出以上較短期的措施便要快,絕不應抱一個「看守政府」的心態。港人都會期望,置業及住屋問題可在一屆或兩屆政府任期以內得以紓緩,甚至解決。要看到一些積極而有效的措施,市民才會在居住問題上寬心、安心,放下心頭石。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