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2018
檢視交通 規劃網絡
回歸20年,在一國兩制之下、中港融合的過程中,香港少不免會產生30多年前難以預視到的矛盾,尤其是因中港交流而造成的資源分配及安排等問題,更容易引發政治危機,近日由港珠澳大橋通車而衍生對跨境車流量的疑慮正是一例。
港珠澳大橋工程已大致完成,並快將通車,有議員則擔心大橋通車,令東涌汽車流量增加便會導致大嶼山,尤其是東涌新市鎮一帶交通擠塞。
議員的擔心未必是無的放矢。政府在2008年估計,大橋如期於2016年通車,初期汽車日均流量會在9,000至14,000架次之間,但到2030年,日均車流會增逾倍至逾29,000架次;2037年更有逾40,000架次車流量。不過,以上是對2016年汽車流量的估算,假如拖延至今年大橋才通車,估算與實際的汽車流量兩年來有沒有落差,這是政府欠市民,特別是東涌、大嶼山居民的一份功課。
政府期望,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工程完成後,將有助紓緩交通,但在大橋最快於今年第二季通車,至屯赤連接路最快於明年上半年完成這約一年的期間,若出現交通擠塞,大嶼山當區居民及社會,可以接受到嗎?
我們並不認同,預測大橋通車後的汽車流量沒有意義,因那不僅可衡量在汽車使用率低的情況時,大橋的效益,還要衡量若跨境汽車流量大,對大嶼山當區及相關地區所帶來的影響或衝擊。
政府應盡快估算,哪怕只是合理推測,大橋在通車後的汽車流量,並評估對相關地區及路段交通的影響。如果大橋真正大受司機歡迎而超負荷,港府可考慮以價格(加費)及行政(例如以單、雙數車牌號碼)措施,限制車輛使用大橋。否則,市民可能便要接受︰有道路便有機會塞車,總不能因噎廢食,為免塞車而不築新路、建新橋。
政府表示將繼續研究如何提升東涌交通的承載力,大家不應簡單理解交通的承載力為港鐵東涌線,而是大嶼山整體的道路交通網絡及系統。眾所周知,每逢繁忙時間,香港各區主要幹道都特別緊張,在未有一個整全的應對措施或解決方案時,司機、乘客、市民就只有忍讓和耐心等候。
上世紀30年代的淺水灣或70年代的青山灣,無論任何日子、任何時間都不會有交通擠塞,但今時在某些日子、個別時段卻會繁忙似中環。政府檢視東涌交通,須與區內道路網絡通盤考慮,可能還要新增所謂「大白象」工程,這又要看社會是否願意配備應急方案。到時,請議員不要盲目狠批「大白象」浪費公帑,但當要用到時,又嫌不足夠。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