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2018
三地聯通利人才交流
港珠澳大橋通車,粵港澳大灣區得以進一步聯繫起來。中港澳三地政府重視大橋在大灣區所發揮的溝通與交流的作用,但有些人則著眼通車初期的汽車流量。風物長宜放眼量,長遠來說,大橋通車,不但是一個實質基建聯繫,而且也將帶動整個大灣區有更多「看不到」的發展,造就更多高質素人才交流合作。
香港一年內有3個跨境基建開通,包括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及明年初啟用的蓮塘口岸,都是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共謀發展的準備。這些跨境基建接通大灣區內各城市,帶動人流,提升了區內包括港人在內的民眾流動性,人如流水,也只有活水,才會煥發生機,帶來更多其他可能。無論在民眾滙集的地方或交流的過程中,都會有更多意念及創意迸發,從而衍生出更多經濟活動,這對知識型經濟的發展尤其關鍵。
今時不少人只著眼大橋的交通流量或使用率,其實,更需留意跨境基建所帶來各地高質素人才流動與交流的機會。試想像,若有10個「高錕級別」的人才因此而來港發展,他們對香港、大灣區、中國,以至世界所能作出的貢獻,可能還比用上逾千億元建造的大橋更加重大。
「高錕級」人才對知識型經濟,尤其創科產業,可發揮關鍵作用。只有方便人才的流動,才有機會促進合作,在知識、科技、研發的領域上共謀發展,例如尖端醫療技術,像DNA研究及應用、罕見病患或腫瘤等嶄新療法,即使只有3、4個諾貝爾級的研究項目可落實,真正造福人類,相比於今時一般人常提到的經濟效益,其效益將大得不符比例。
即使大灣區在地理上貼鄰香港,不少人卻覺得大灣區概念遙不可及,甚至因種種原因,抗拒涉足內地。最近嶺南大學與中山大學的一項關於港人對大灣區發展的認知及評價的研究就指出,逾千名受訪的港人中,近5成半(54%)過去1年沒有涉足大灣區,這相信是與交通及基建有關。有學者就認為,港珠澳大橋及高鐵,將進一步為港人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與內地聯繫。
很多人只看到物質上的聯繫,若大家從另一角度,則可看到大橋在各地人才交流上發揮的無形作用,如兩地經濟活動中,合約精神如何具體實踐,便已是兩地社會的良性交流與互動。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港人可藉著大橋或其他跨境基建之利,成為「更積極的參與者」。
其實,大橋也可讓港人更容易實現中港「一小時生活圈」。大家想像一下,時光倒流幾十年,香港還沒有過海的隧道或鐵路,港島及九龍居民來往的艱難,或可更領會到港珠澳大橋拉近三地距離的時代意義。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