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1/2018
保護兒童 關愛為本
防止虐待兒童會在聯合國「國際兒童日」(20日)公布17/18年度共接獲近1,300宗電話舉報及諮詢,的確十分諷刺。「兒童日」旨在促進兒童保護、福利和教育等方面的發展,前天我們才關注過貧童的基本生活需要,今天談談保護及愛護兒童。
防止虐待兒童會今年共有214宗懷疑虐待個案,按年增8%,最多為受身體虐待者,而3至11歲的兒童則是高危的年齡組別。年初,發生多宗令公眾痛心又憤怒的虐兒個案,受害者都屬這個年齡組別,父母與子女對學業表現的差距,往往便成為了親子衝突,甚至成為家暴之源。
暴力不但解決不了問題,也將繼續製造更多暴力,而體罰也是暴力的一種,會令親子關係更疏離。兒童受身體虐待,有跡可尋,容易被識別出來,但心理虐待卻更難被人察覺而令兒童陷入無法排解的困擾之中。
心理虐待包括羞辱、驚嚇、孤立等行為。大家最常聽到父母罵子女的粗鄙語句,遭反覆責罵,又或偏心對待等,原來都已屬心理虐待。父母有時可能因怒氣沖昏頭腦,罵子女失了分寸,但這些傳統的教子女方法,卻可能就予人「上綱上綫」批評父母的理由。
今時兒童遇到不合理的對待,甚或遭受傷害,固然不可接受,但同時父母家長也要盡好教養的責任,例如子女測驗、考試成績得「0」分,作為父母,難道佛系思想零鼓勵?又或當下次子女取得1分時,有「零的突破」,就大鑼大鼓,繼續「鼓勵」他們,緩慢求「寸進」?還是嚴加操練,以求考50分、80分,甚至100分?可見父母教子女,真要因材施教,大原則當然是禁絕任何形式的身體虐待,至於心理虐待,那些「恨鐵不成鋼」兼過分的嘲諷責備或奚落,父母必須避免。
在筆者成長的50至60年代,粗鄙的教仔、鬧仔的措詞,響遍街頭巷尾,但已算十分溫和。隨著教育水平提升,粗鄙惡毒的言詞不再,但若時光可倒流,防止虐兒會的舉報及諮詢宗數在那時代相信應以萬計,但以當年的社會氣氛或父母的認知,「零舉報」也是可能。
兒童是幼苗,原不應這麼快就遇上急風驟雨,他們理應受到保護和愛護,「多慈愛,少責罵」是原則,但限制了教養子女的方法,可能又會為父母,尤其是那些年輕的父母帶來壓力,他們既不能苛責,對子女撒手不管又不是,養育下一代挑戰之大,也需要社會有心人關注及支持,未可非是即非。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特朗普稱2月起或對從華徵收10%關稅,你認為中方應否作出強硬反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