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2019
政府短視 民困難解
要數港人「過不了今天」的水深火熱,居住問題仍是「火燒眼眉」之首。對照近日有機構調查指逾半受訪「劏房戶」心理評分不理想,以及社會共享房屋部分住戶的心聲,不但印證了基層市民住屋難題的逼切性,而且更凸顯着政府思慮不周所帶來的苦果。
有團體透過問卷,訪問荃灣區內約100名「劏房戶」,結果發現逾半受訪者較容易患上抑鬱及躁鬱症,更有近7成半受訪者自評壓力指數逾6分(10分為滿分),相信他們的壓力較多來自居住環境及擔心會被房東加租等經濟問題。但另一方面,近期過渡性社會房屋也陸續入伙,部分曾住「劏房」的住戶不但覺得居住環境有改善,連鄰里關係也同時改善了,令他們生活的無助感亦得以紓減,這正與荃灣「劏房戶」不理想的精神健康及家庭關係,形成了強烈對比。
社會現正熱議的土地供應方案,其實無助於解決短期的房屋供應問題,當特首至今還在說政府會加快發展棕地,亦將開展多項填海研究,難免會令關心土地房屋問題的人更加焦急,而「劏房戶」、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市民就更急如熱鍋上的螞蟻。
今時的過渡性房屋,無論那是以共享房屋或組合屋的形式出現,都是暫住性質,不禁令人聯想到自60年代起的安置區、臨屋區,以及90年代作特殊住屋安排的中轉屋,但以上都因時任的長官意志,未經周詳考慮,而陸續被取締,那是只將「垃圾掃入地氈底」,實行眼不見為乾淨,不面對、不處理,才造成今時更大的難題。
過去政府有不少這類未經周詳考慮的例子,如97年關閉位於葵涌的最後一個焚化爐,但約20年後,卻在石鼓洲再建焚化爐;位於屯門樂安排的海水化淡廠82年停用,但30多年後,又於將軍澳另建海水化淡廠。雖說今時焚化及化淡技術和成本都已今非昔比,但期間及今後要為另建設施而付出的代價,其實是否可不因政府短視而變得較小?
社會民生問題會因為政者短視、拖延、思慮不周,甚至不正視、不處理等作風而變得更加複雜和困難,故政府施政必須及時而「到位」,但敏捷(agile)應對,並不代表是倉卒而思慮不周。
在土地供應小組建議的8個選項中,政府連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這個社會有較大共識的方案,似乎也在躊躇,實在令人費解。若從社會長遠大利益出發,以今時市民水深火熱的居住情況,為政者其實只須權衡︰「香港是否需要這個高球場?」和「收回球場實際可建屋多少伙?」兩大利害已可。縱有區內交通、古樹、古迹等考慮,改為增建新醫院、護養院,甚至長者社區,相信也會比劃為公園、休憩綠化空間等包含更多住屋的元素。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