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5 14:30:34
社企管理手記:用企業養福利
梁淑儀
梁淑儀
梁淑儀現為長者安居協會行政總裁,曾擔任香港移動通訊有限公司(CSL)的大眾客戶市場總裁。長者安居協會致力為長者及有需要人士提供24 小時「平安鐘」服務,曾勇奪「2005 亞太區最佳非政府機構」及「施瓦布基金會2009 年度社會企業獎(東及東南亞洲區)」殊榮。
近年,梁淑儀致力推動商界參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項目,以創新思維推動科技應用,改善不同社群及有需要人士的生活質素。其中由協會及CSL共同開發的「隨身寶」服務,勇奪「2010年聯合國世界信息峰會– 移動共融組別大獎」等8項本地及國際性獎項。
其他項目包括為聽障人士研發的「3G無障礙熱線」、贊助弱勢社群家庭學生上網學習,以及與社企「黑暗中對話」合作舉辦《暗中作樂》聲演會。
2012年初,我由商界轉往社企,加入了長者安居協會。在這約一年半的時間裏,無論是和傳媒朋友作訪談時,或是與舊同事、新朋友互換心得時,其中一個必被問及的問題,就是商企管理與社企管理究竟有甚麼同異。
若要細說,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感恩ETNET給我這個機會在這個平台上分享,可讓我嘗試與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談到企業管理,較多人會即時聯想到管理方式或手法這一方面。我卻認為首要是討論企業生存及營運的「目的」(objective)。如果連目的亦未能弄清楚,那談甚麼管理方式呢?
商業機構最大的目的,無論是甚麼行業,規模如何,甚或是怎樣熱心參與社會公益事務,也只是一個-賺錢以求達至最高盈利 (profit making)。做不到這個營運目的,機構無論大小,不論歷史悠久與否,也只有落得關門大吉的結局。
社企的目的卻比商企複雜。社企的最基本定義,是要靠著維持獨立營運能力來達成其社會目的 (social mission),不論是支援弱勢社群、環保、教育、創造就業機會,或其他範疇,這亦是營運社企比商企難度更高的主要原因,因為商企只有盈利這一個 bottom-line,而社企起碼有兩個 double bottom-line,即達至盈利以維持營運 + 達成社會目的。
不明所以的人,往往會誤解,並將社企 (social enterprise) 與受資助非政府機構(sub-vented NGO) 、 甚至慈善機構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混淆。一般人混淆了社企的定義還可以隨時間而加深認知,但若是管理社企的人或有心參與社企的人有著誤解,那問題便大了。
當我接任的時候,面對是數百萬的虧損預算,就是曾號稱「香港最成功的社企」,假若一不留神營運失衡,亦將會如其它企業一樣陷入狼狽的境地。優良的營運管理於商企或社企都同等重要,於協會而言,「企業養福利*」是我們由創會以來一直奉行的價值及運作模式。協會不依靠政府資助營運,如不能有效地控制支出,而服務收入亦不能達標,將會影響「養福利」的社會責任之餘,更會動搖了社企健康營運的根基。
我在剛上任時,問協會的管理團隊知不知道「社企」和「NGO」的分別,當時幾乎沒有任何人能準確地說出來,有一些甚至一直把NGO與慈善團體 (Charitable Organization)的功能也混淆了。假若機構內部連對其作為社企的性質也沒有清晰及正確的理解,又怎能對資源分配及運用作出正確的判斷? 理解有差異而於營運上沒有仔細作出分析及謹慎計劃,心態上滿足現狀而缺乏警覺性,決定便會有偏差,決策便會鬆散。
要維持自創會以來既有的「社會企業」運作模式,並不等於是要搞「商業化」,因為若不留心做好營運管理,不計成本地不斷增聘人手、不明市場風險地把資源錯誤投放,便會把創會仝人們的心機耗掉。投資及創新是很多機構向前進的原因,亦同樣是很多機構衰敗的原因,其中最大的分別,是取決於「企業管治」(Corporate Governance) 。企業管治並不是商界才需要,無論是政府及公共服務機構、商企、社企、福利服務機構等皆一樣重要。審慎監察收入與支出狀況,防止資源錯配,加強營運能力,實際地去瞭解市場運作規則,才可以逐步返回健康營運的軌道。
社企營運不能脫離市場運作的現實,市民大眾不會純因社會企業是懷著社會使命便一面倒支持。 消費者於作購買決定時仍然會考慮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及價值(value),若只是打著「社企」的旗號而希望可以超然於市場競爭定律,不求進取,就只有走下坡道的份兒。
下次將和大家探討品牌推廣這個於商界慣用的工具於社企的作用。
(*即以社會企業之自負盈虧的正統企業運作模式,達至財政穩健,令社企得以持續業務發展之餘,更可調撥更多資源於福利服務對象,免費提供服務令更多有需要人士受惠。)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