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2018
「損富補貧」的理財之道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月28日在立法會發表2018《財政預算案》,表示政府在2017/18年度估計錄得盈餘1,380億元。今年盈餘特別多,相信主因是樓市印花稅及股市交投所得造成。鑑於香港稅基狹窄,政府收入來源,集中在利得稅、薪俸稅、印花稅和地價收入。預算案指出,這些收入共佔2017/18年度政府總收入約74%;當中波幅特別大的地價收入佔27%;印花稅收入佔15%。但這些所謂「收入」,也可以大幅波動,一旦回調,政府財政狀況就會受壓,所以市民不用過於高興。
盈餘過多,社會很多聲音都希望政府「派錢」,美其名為「還富於民」,其實是財政決策者一種懶惰行為。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2011年全民每人派發6,000元,連億萬富豪和街頭乞丐一樣也獲派發,如此「一刀切」的處理手法,備受詬病。今年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似乎要比當年的曾俊華「高明」,拒絕向全民「派錢」,而是用一種「變相」方式派發,「包裝」漂亮得多。
今屆財政預算推出多項稅務優惠,包括減免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及利得稅75%,上限3萬元,稅收合共減少255億元;另增加子女及供養父母、祖父母等免稅額,同時豁免第四季差餉,加上向有需要學生發放的2000元學習津貼、下屆DSE考生獲豁免考試費、醫療券「加碼」等。屈指一計,去年財政預算案「派錢」387.6億元,今年大增逾200億元,合共599.29億元,與當年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派錢」達623.2億元不遑多讓,是十多年來「派錢」第二高位。
政府有大量盈餘,可以利民的措施其實很多。不說別的,近年人口迅速老化,長者人數不斷上升,其醫療支出是普通人的9倍,加上近期因流感而出現公立醫院人手不足的問題,有目共睹。但回顧政府已有18年沒有興建新醫院,顯然缺乏高瞻遠矚。另一個困擾民生的重大問題是樓價不斷攀升,但今次的預算案對此仍是束手無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只能強調房價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而已。他所能做到的主要仍是小恩小惠,最明顯的莫過於預算案將合共撥款3.1億元支持海洋公園發展教育旅遊項目,並且在今年向本地中小學生,提供一萬張免費入場門票。但由於全港共有74萬名中小學生,受惠學生佔全港中小學生總數僅1%,僧多粥少,而政府暫時仍未交代如何分配這些門票。
理財是大學問。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或者可以給人以啟示。處理貧富懸殊,世人喜講「劫富濟貧」,但這個「劫」字太暴力了,而且不民主,若借用老子的「損有餘而補不足」,或可改為「損富補貧」。當然,這種損補之法,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全方位的均衡,視乎需要而加減。雖說是「損富」,也要看是哪一層次的富人;雖說是「補貧」,同樣要看哪一程度的貧者。
以香港的所謂「貧者」而論,也不一定是基層人士,因為他們住公屋,還有許多福利優惠,反而一些沒有優惠而要交貴租的中產者,其生活苦況不為人知。再看今次的預算案,雖見「補貧」,卻無「損富」,像減稅和減差餉,最得益的恐怕仍是富人。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