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2/04/2013

免費教育與「學券計劃」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雷鳴天下

    本欄逢周五更新

  政府要落實特首在競選時的承諾,計劃推動15年免費教育。政府願意多投資在教育上,這絕對是好事,但落實的方向與細節,卻大有可議論之處。


   
  香港從2008/09年度開始,把免費教育的年期增至12年。現在說要有15年免費,那多出的三年從何而來?正是年期特長的幼稚園教育(美國幼稚園只得一年,但另有學前幼兒班),所以現在的焦點是幼稚園免費教育的模式。

 

  2006年政府提出用「學券計劃」去資助家長的教育費,以確保沒有家長因為經濟原因而使到子女不能入讀幼稚園。

 

  此計劃在2007/08年正式實施,在2012/13年度,每學童可得的資助金額是16,800元,明年增至17,510元,家庭經濟另有困難的,尚有數額頗大的減免。政府用在「學券計劃」的開支一年約20億元。

 

直接資助是開倒車

 

  現在政府正要考慮如何落實三年幼稚園免費教育的承諾,有些團體認為應取消學券計劃,改為政府直接資助學校。現時的學券計劃的確有缺點,但我認為直接資助幼稚園是開倒車,大大不可。

 

  「學券計劃」是怎麼一回事?支持及推動學券制度最不遺餘力的是2006年去世的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大師佛利民(Milton Friedman)。佛利民是芝加哥學派的領軍人物,世人皆知芝加哥學派最崇尚自由經濟,但讀者可能不知,此學派另有一執著,便是對教育的重視。人生來就有美醜智愚之分,但一個好的制度應該可以把不平等的程度盡可能減低,而又不阻礙人民自由追求幸福的努力。收入上的平均主義不是辦法,因這會打擊工作意慾及自我投資的積極性,會引致社會停滯。

 

  佛利民認為,政府可在起跑線而不是終點線上盡量促進平等,其方法是政府多投資在教育上,使人人都有機會掌握學識和技能。但教師若都變成公務員,學校與學校之間會日漸缺乏競爭,老師亦易不思進取,所以他主張用「學券制」。

 

真正學券制符家長利益

 

  「學券制」的核心是政府給予家長一筆錢(直接間接都可),但這筆錢只可用在教育上。擁有學券的家長可自由選擇送子女到哪一所學校就讀(當然也要這所學校願意取錄),其學費可按學券的金額得以減免。學校若辦得好,會吸引更多家長的垂青,收入也會增加。學券制雖是政府出錢,個個學童有份,卻可保自由市場競爭的優點。綜觀佛利民一生所建議的各種政策,學券制可能是他最重視的一項。

 

  2006年香港政府提出「學券計劃」,佛利民卻對此大表不滿。他當然不是反對學券本身,而是認為此計劃規定了家長不能選擇牟利的學校,否則便拿不到學券帶來的資助。學券制的原意之一是向學校提供誘因,使它們可通過改善教學來爭取更大的利潤。學券計劃既然只適用於非牟利學校,等於一半武功被廢掉了。

 

家長是教育資訊專家

 

  有人認為,牟利學校是學店,政府不願資助它們。但政府資助的其實是家長,使他們子女的教育得到補貼。政府又有甚麼權利認為家長不應選擇牟利的學校?若非牟利的學校辦得比非牟利的要好,家長自會有所判斷。這好比政府提供綜援,但卻只准綜援人士到非牟利的商店消費,這是很荒謬的事。有人認為家長會揀錯學校,所以政府可限制他們的選擇權。但香港家長對子女教育的緊張程度世所罕見,我們哪用害怕他們資訊不足?不少家長在子女未出生前已把幼稚園查得一清二楚,初中時已掌握了大學的各類資訊,他們都是教育資訊的專家,我們不用擔心。

 

  有人建議政府直接資助學校,但此建議只有利於辦學團體,使它們不用面對競爭壓力,這並不符合家長利益。

 

轉載自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

我要回應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