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2013
從鐵娘子看香港碼頭工潮
至執筆時香港的貨櫃碼頭工潮持續,政府已安排勞資雙方開調解會議,而在工潮期間,正好遇上英國前首相鐵娘子逝世,英國輿論對她的褒貶不一,《每日郵報》以「解救英國的女性」為題,稱讚她是「母親、妻子、領袖、政治家、傳奇」﹔右翼的《每日電訊報》形容她是「為勞工、民族、世界爭取自由的鬥士」﹔左翼的《衛報》批評她「造成公眾分歧、個人自私以及崇拜貪婪」。評論較中肯的或是《金融時報》,一方面說她「改造了現代英國」﹔另一方面又責難她「似乎漠視了苦難」。
從現今香港的貨櫃碼頭工潮說到鐵娘子,因為在鐵娘子當政期間,最受爭議的是她當年她以鐵腕打壓工運。一方面整頓工會,製定一連串法律,規定任何人進行罷工前必須進行投票,更把大型示威列作違法行為﹔另一方面,她又把工業逐步私有化,減少政府津貼,並且密謀關閉一些受資助卻不賺錢的煤礦。
1984年英國國家煤炭局達成一項協議,準備關閉20 個受政府資助而又不賺錢的煤礦場,令2萬個礦工面臨失業,數十萬礦工因而罷工表達不滿,但鐵娘子政府不為所動,大舉鎮壓罷工,並引起流血衝突。最後鐵娘子大獲全勝,礦工要讓步,工運力量瓦解,連本來得工人支持的英國工黨也要變質,有名無實,變成奉行鐵娘子主義的工黨。
鐵娘子當年的成功,不少評論認為她奉行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與前美國總統列根相互呼應,以經濟學家佛利民和海耶克為師,推行貨幣主義政策,反對派發「免費午餐」,並且認為任何工業行動都會妨礙商業、影響社會整體運作,尤其是當年英國經濟低迷,許多人支持鐵娘子的做法,而結果她也確實扭轉了英國衰頽的經濟。
但也有意見認為,鐵娘子的政策見效,是當年的北海油田增加了政府收入,而她的自由經濟是為資本家創富,忽略了社會公義,形成貧富懸殊。自由經濟主張創富,社會主義強調均富,在創富與均富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從來是難解的辯論題。這裏且不論誰是誰非,但當年英國煤礦工人的失敗,也許可作為今次貨櫃碼頭罷工工人所吸取的教訓。
理論上,如果全體工人罷工,資方的業務難以運作,必然要作出讓步。但工人必須團結,團結才有力量。然而今次的貨櫃碼頭工人,卻有三個工會組織,包括職工盟、工聯和勞聯,力量分散容易被人分化。再者,罷工有如武俠小說形容的七傷拳,雖能傷人也會自傷經脈。罷工若然持續下去,勞資雙方都有損失,視乎彼此手中的籌碼能支持多久,籌碼多的通常會是贏家。
當年英國煤礦工人罷工,足足維持了一年,最後終因資金短缺而失敗。如今香港碼頭工人的罷工,雖然罷工力量不斷壯大,但罷工資金僅籌得4百多萬元,能維持多久,不無疑問。至於資方策略,已有經濟學者預言,碼頭工潮若持續一年,船公司就會改到深圳或蛇口碼頭,令香港的生意一去不返,而碼頭佔地若改作住宅用途,可解決土地供應難題。是耶﹖非耶﹖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罷工工人要心裏有數。
【你點睇?】皇馬巴塞傳奇表演賽爆簽名會風波,26人買涉$20萬套票僅見部份球星15分鐘,你認為事件哪方須負較大責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