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2/2017
錢 原來可以這樣賺的!
在2008年金融風暴一役,投資銀行的營商手法為人所詬病,令不少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亦因而被監管機構罰款及控告。電影《華爾街狼人》內唯利是圖的投資銀行家形象,或多或少加深了對投行的負面想象。近年,有投資銀行推出「社會效益債券」,既為投資者賺取回報,亦幫助解決社會問題,這是否有違你對投資銀行的印象?
投資銀行高盛是美國第一批投資於「社會效益債券」(Social Impact Bonds)的金融機構。社會效益債券(簡稱社債)是一種結合政府、投資者及社會服務團體的三方投資債券。政府首先會為一個社會問題訂定專案,由私人投資者籌集並投入資金,然後委託相關的非牟利機構及慈善團體達到特定目標;投資的回報則取決於項目或服務所獲得的成果,亦即是如果項目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投資者將會有損失。對於社債投資者,亦即是高盛而言,真的是「不成功,不收費」,正統名稱相當型格,叫「Pay-for-Success」。
第一個高盛投資的社債是紐約市為減少釋囚重新犯案發行,投資額達960萬美元,最大投資損失是25%的本金。在隨後的社債項目,高盛都有可能損失所有本金。願意承擔如此風險而投資於社債上,社會效益及金錢收入都會是高盛考慮的因素。這讓我們反思,其實賺錢和幫助社會是否永遠二元對立?
高盛曾經參與四個美國的社債項目,詳細資料請看以下列表﹕
資料來源:Gustafsson-Wright, E., Gardiner, S., Putcha, V. (2015).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Impact Bonds. Brookings.
Juvenile Justice Pay for Success Initiative fact sheet
早在2001年,高盛旗下的Urban Investment Group (UIG) 經已成立社會影響基金(Social Impact Fund),目的是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可以同時賺取回報及惠澤社會的投資計劃。除了以上所講的社債外,此基金已經為8個美國城市改善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當中包括幼兒教育、醫療設施等等,為資源匱乏的社區或社群提供經濟機會。
投資銀行成為發行社債的領航者,說明造就社會福利和賺取投資回報不是魚與熊掌。而社債正正就是兩者之間的橋樑,一方面為政府節省社福的支出,同時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收益,最重要是為社會帶來實質的貢獻。雖然香港曾多次提出發行社債的可能性,但政策的實施則有待考究;筆者希望本港盡快引入「社會效益債券」,讓更多投資者加入協助解決社會問題的行列,為社會福利注入商界的力量,達至官、商、社三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Goldman Sachs. Impact Investing, accessed February 21, 2017.
Gustafsson-Wright, E., Gardiner, S., Putcha, V. (2015).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Impact Bonds. Brookings.
Goldman Sachs to pay record settlement in fraud suit, change business practices. Washington Post, July 16, 2010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