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8/2017
香港能否成為另一個矽谷?
矽谷(Silicon Valley)是鼎鼎有名的世界科技聖地,但大家又是否知道矽谷的歷史由來?1925年,Federick Terman教授在史丹福畢業之後返校任教,在教學過程中,Terman教授漸漸發現,學生在史丹福接受過電子電機工程教育後,往往需要去到東岸才能找到相關工作。因此,1930年代, Terman教授開始鼓勵史丹福教員和畢業生在當地開設自己的公司,並在校區範圍內建立了佔地660英畝的史丹福工業園區(現稱史丹福研究園區),供電子及其他高科技公司長期租用。Hewlett-Packard和Varian Brothers就是這個園區最早的表表者。這便是矽谷誕生的第一步。
而矽谷的進一步發展亦與史丹福有關。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 Jr是著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他於1955年成立一家致力於商業化半導體技術的公司,後來因內部不合,其中八名主要員工從這家公司離職,被稱為「八叛逆」(Traitorous Eight)事件。他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開啟了這一時期初創企業大量出現的大幕。其中,著名的Intel公司就是由「八叛逆」中的兩位所成立的。有趣的是,這八位「叛逆者」也同樣來自史丹福。可以說,從萌芽到擴張再到不斷壯大,史丹福大學在矽谷的形成過程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同史丹福是矽谷誕生過程的關鍵,學術機構特別是頂級大學無疑是科技發展的核心影響因素,這也是香港與矽谷最大的共同點:優秀大學林立。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有四所大學位列前50,五所大學位列前100。放眼全球各大城市,香港頂級大學密度世界排名第一。那麼香港又應如何借鑒矽谷的經驗,更好地發揮現有優勢?
我們不難發現,史丹福大學大量的應用研究是研究結果商品化的前提。香港已經有了頂尖的學府,無奈應用研究開展不足。因此,香港政府應投入更多資金資助應用研究。冷戰期間,美國政府將大量資金投入科研項目,以推動軍工技術的發展。其中,大量資金被投入到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所在的矽谷及麻省理工、哈佛所在的麻薩諸塞州128號公路。這一投資及後正正培育了大批優秀的企業,比如矽谷的Exrox PARC,麻薩諸塞州的Honeywell,Raytheon等。時至今日,美國還設有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SBIR)項目,用於鼓勵中小型企業積極參與到中下游創新研究和研究成果商業化。現時的香港雖不像當年的美國有軍事工業基礎,但香港在生物科技等領域的發展令人矚目,比如,香港的無創產檢技術歷經十四年應用至臨床階段,造福世界各地的孕婦。有如此優良的科研基礎,香港政府更應考慮投放更多資金到大學等研究機構,鞏固和拓展現有優勢,使香港有足夠的應用研究用於商品化。
其次,香港政府應在法律方面為科技發展提供更多支持。矽谷所在的加利福利亞州是當時美國唯一允許僱員自由流動的州。加州早在1872年就立法允許僱員在任何時刻離職,即便是立刻跳槽到同業公司或是自己成立公司都不受到限制,這也是矽谷作為世界科技中心可以持續保持活力的重要保障。科技發展的另一核心正是人才的投入,除了資金,香港也需設立吸引人才的措施。
矽谷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枝葉繁茂,而香港早已有了當年矽谷最重要的根基——大學。若是善加借鑒已有經驗,解決現有痛點,香港應該有機會成長為一棵新的科技大樹。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