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300項改革五年為期,關注中央增加支出
19/07/2024
從1978年「開啟改革」,到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再到最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周四(18日)落幕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簡稱《決定》),提及逾300項重要改革舉措,並首次明確「2029年完成改革任務」,到底有哪些值得期待?
積極擴內需膺近期政策發力點
改革、深化改革,近半世紀以來的中國政壇最強音,到底是為了甚麼?答案係於兩個字--發展。無論是鄧公的「發展才是硬道理」,還是新時代耳熟能詳的「高質量發展」,改革無疑是背後的根本動力和活力之源。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及逾300項重要改革舉措。(新華社)
立下Flag之後,到底要「改」甚麼?用最高層的說法,就是「改革要堅持從具體問題抓起」。從新華社昨日傍晚發布的全會公報有關當前形勢和任務的分析看,最緊逼的當屬「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其中,「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罕有排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之前,或暗示了未來數月政策的發力點。
中央財辦副主任韓文秀周五(19日)出席「中共中央介紹和解讀全會精神記者會」時就指,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族群規模,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與意願。措施而言,包括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等。
大幅提升TFP,核算國企增加值
短期保「5%左右」增長目標固然重要,但長期而言,高質量發展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為此,《決定》提出,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力;提升國企核心競爭力,進行國營經濟增加值核算。
所謂「全要素生產力(TFP)」,是指排除資本和勞動力等外來投入,衡量其他無法直接量化的要素(例如技術、體制)的效率。有研究顯示,1990年至2007年間,中國全要素生產力年均高達4.5%,甚至超過新加坡、韓國等,惟過去15年下降至年均2%以下,意味資本、人力投入對拉動GDP的作用愈顯事倍功半。
《決定》提出,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力。
如何提升?所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決定》指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眼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分類推動大學改革;支持國營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有能力民企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
拓地方稅源,加速農民市民化
至於備受關注的財稅改革,《決定》要求,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制。
《決定》提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消除過去「高負債、高周轉、高槓桿」的模式弊端。
此外,眼見百強房企合約銷售上半年重挫40%,全年恐跌20%,《決定》提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消除過去「高負債、高周轉、高槓桿」的模式弊端;建設適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的「好房子」,更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並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融資、財稅、土地、銷售等基礎性制度;加速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上述改革大方向如何細化和落實,下周公布的《決定》全文料揭盅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細節,尤其是中央擴大支出和財赤的力度,拭目以待。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